2025年11月4日,一则来自美国曼哈顿基因组学公司的声明在全球科学界掀起轩然大波——该公司宣布将启动美国首批合法基因编辑婴儿项目,计划通过CRISPR-Cas9技术对人类胚胎进行基因修饰,以阻断遗传性疾病的代际传递。这一消息迅速引发关于科技伦理、法律边界与人类进化方向的激烈辩论。
曼哈顿基因组学公司披露的技术路径显示,其将针对单基因遗传病(如囊性纤维化、镰刀型贫血症)进行胚胎基因编辑。相较于2018年贺建奎实验中争议性的CCR5基因编辑,该公司强调其技术聚焦于"治疗性而非增强性"目标,并已通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初步伦理审查。然而,美国现行《基因治疗政策法案》仍禁止FDA批准转基因胚胎的临床应用,这使得该项目处于法律灰色地带。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生物伦理咨询委员会近期发布的《生殖技术白皮书》中,已出现"有条件允许治疗性基因编辑"的表述,暗示政策松动的可能。
![]()
哈佛医学院遗传学教授艾伦·德里斯科尔公开支持该项目,认为"用技术根除遗传病是医学人道主义的体现";而诺奖得主詹妮弗·杜德纳则警告,当前技术仍存在脱靶效应风险,且"打开潘多拉魔盒后,社会将无力阻止技术被滥用"。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HUGO)的统计显示,全球83%的遗传学家认为现阶段基因编辑婴儿为时过早,但其中62%支持在完善监管后开展治疗性应用。这种分歧折射出科技进步与风险控制的根本矛盾。
英国纳菲尔德生物伦理学协会提出"基因编辑三原则":仅限严重遗传病、确保技术安全性、保持社会共识。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标准面临巨大挑战。日本国立遗传学研究所的模拟研究显示,即使限定于治疗用途,基因编辑技术仍可能导致1.7%的胚胎出现非预期突变。更深刻的争议在于:修改生殖细胞系意味着改变人类基因池,这种不可逆的干预是否逾越了人类对自然的支配权限?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哲学团队指出,技术一旦商业化,将不可避免地滑向"定制婴儿"的深渊。
尽管存在争议,资本已开始涌入这一领域。据彭博社数据,2025年全球基因编辑市场规模达189亿美元,其中生殖医疗占比骤增至35%。曼哈顿基因组学公司的投资者包括多家硅谷风投,其技术顾问委员会更囊括前FDA官员。这种"技术-资本-监管"的复杂勾连,使得伦理讨论更添现实复杂性。值得警惕的是,某匿名调查显示,67%的美国IVF诊所表示"已具备基因编辑能力",等待的只是政策绿灯。
回顾2018年贺建奎事件,当时全球科学共同体迅速达成临时禁令。但七年后,技术进步已使基因编辑效率提升40倍,检测精度达纳米级。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基因组技术治理框架》承认,"绝对禁令可能阻碍医学进步",建议建立分级管理体系。中国科技部在2025年9月发布的《基因技术发展纲要》中,首次将"生殖细胞编辑基础研究"列入重点方向,但明确规定临床试验仍需国家伦理委员会审批。
在这场关乎人类物种命运的辩论中,曼哈顿基因组学公司的项目可能成为关键转折点。正如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所指出的:"问题不再是能否做到,而是社会是否准备好承担这种能力带来的后果。"随着首例基因编辑婴儿的潜在诞生,人类正站在生物进化与文明伦理的十字路口,每个选择都将写入我们这个物种的永恒基因记忆。在科技狂奔的时代,或许我们需要像雕琢基因一样谨慎地雕琢共识——因为今天实验室里的决定,将永远改变明天全体人类的生物本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