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资溢价的时代结束了。
作者 | 彭倩
编辑 | 乔芊 杨轩
![]()
交易: 一个大型并购案的诞生
130亿美金估值,博裕拿下60%股权,轰轰烈烈的星巴克中国出售案,终于尘埃落定。
星巴克中国卖身,是近10年消费领域最大一笔的并购:谈判近一年,估值超百亿美金,国内外30多家一线投资机构入围,前后历经四轮磋商。
这也意味着,星巴克把中国市场的主导权和搏杀重任,交了出去。
星巴克中国卖身的意图始于去年7月末,在股东“华尔街猎手”Elliott Management 的建议下,前任 CEO 纳思翰在财报会上称考虑引入战略投资者。但据36氪了解,当时星巴克董事会对此仍有争议,创始人舒尔茨也还没有点头。
直到去年11月底,新任 CEO Brian Niccol 上任后才明确表示:“公司正在评估超过20个有强烈合作意愿的战略机构”,同时传递出“希望保留中国业务相当比例股权”的信号。
机构们雄心勃勃。星巴克在中国市场左支右绌,但聪明人们都认定自己可以扭转这个不利局面,满载而归。据36氪了解,春华资本创始人胡祖六、红杉资本创始人沈南鹏都亲自参与本案。
迈入这个超大额交易的窄门,无疑也是并购圈最高实力的象征。
围绕交易案,买卖方的核心关切有二。
第一是价格,即星巴克中国到底值多少钱?
从最终结果来看,星巴克中国超130亿美金的价格分为两部分:
一是40亿美金估值的合资企业,包含门店、烘焙工厂、人员等资产,这也是博裕以24亿美元购入60%股权的实体;
二是星巴克的品牌价值,对应着向总部交纳的品牌授权使用费,“通常是按每年企业经营GMV的3%-8%来抽成。”一位从事并购交易的人士告诉36氪。据了解,达美乐中国的品牌授权费率是3%,麦当劳中国4-5%,肯德基中国3%。
130亿美金的总价格,对应26倍左右市盈率,意味着星巴克中国的估值跟瑞幸咖啡相当。“这也是星巴克一开始定价的对标。”一位接近交易的人士对36氪称。
第二是策略,即如何帮星巴克中国实现业绩翻盘?
投资机构们各显神通。据36氪了解,手握丰富地产资源的博裕承诺为星巴克引入优质物业;36氪获得的另一家基金提案则包括:主张将门店扩张至1.5万家,近一半开在县城;对仓配进行一体化改造,将生豆周转天数减半;打通星巴克与另一家大型餐饮集团的会员体系。
谈判桌上的出局者,各有各的局限。
大钲资本在瑞幸财务造假事件后,带领职业经理人实现了业绩的绝地反杀,但瑞幸眼下的收入和市占率都压星巴克中国一头,大钲作为瑞幸大股东的身份“很难让星巴克放心”,很快止步第一轮。
操盘过百丽私有化的高瓴资本高调入局,却从第三轮的入围名单上消失了。一位接近该轮并购项目的人士告诉36氪,高瓴准备了几十页ppt、争取了3、4个小时来汇报方案,但“大力改造星巴克中国的强势姿态可能并不适宜”。
进入决赛圈的五家,则各有各的手牌、意图和决心。
“凯雷过去几年在中国出手不多,对这个案子志在必得。”上述人士称。2017年,中信曾联手凯雷收购麦当劳中国并成立合资公司,拿下后者未来20年的特许经营权,凯雷持股28%。6年之后,凯雷将股份悉数卖还麦当劳全球,收获6.7倍综合报。
方源资本也谙熟连锁业,曾和安踏联手私有化了始祖鸟母公司亚玛芬,还从瑞典私募巨头 EQT 手里买下 CFB 集团控制权,后者旗下拥有中国第一大冰淇淋连锁品牌 DQ 和头部披萨品牌棒约翰。
春华资本2016年主导了百胜中国(肯德基、必胜客在华母公司)的分拆,这本是一项漂亮的背书。但和春华绑定的领投方 EQT 临时退出,让春华陷入被动。
红杉中国的VC投资名声响亮,但涉足并购交易仅有5年。2021年和2025年,红杉中国出手并购法国轻奢时尚品牌 Ami Paris 和英国老牌音箱 Marshall。但红杉需要一笔里程碑式的大案子来站稳品牌。
最后的赢家博裕,则是业内公认“专业、低调”的大PE。
4月蜜雪冰城上市,博裕是基石投资者之一。成长性机会匮乏的时代,博裕今年还多次出手并购交易——5月,博裕收购高端商场 SKP超40%股权。此外博裕还控股了物业服务公司金科,不断完善其商业地产版图。
“博裕一直想要一个现制饮料的 case。”一位接近博裕的人士告诉36氪。
2020至2021年上半年之间,博裕曾向乐乐茶提出将其与满记甜品(2013年接受博裕投资)整合,但乐乐茶没有选择该方案,转向与几家茶饮品牌谈并购,最终卖身奈雪的茶。
基金完成并购,只是一切的开始。而星巴克中国完成卖身,则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自1999年进入中国,星巴克过了近20年没有对手的好日子。但这样一家引领咖啡文化、定位高端、品牌力卓越的全球大公司或许很难承认,昔日的游刃有余某种程度上也是时代的馈赠。
美国知名杂志《大西洋月刊》曾撰文发问,“Why is Starbucks so expensive in China?”
十年前,它是一种褒奖,因为星巴克凭借稀缺的“社交溢价”,牢牢掌握定价权。
但十年后,它成为一种批判,因为星巴克固守自己,无视市场和竞争之变。
![]()
分岔:星巴克往上,瑞幸往下
星巴克中国跌落王座的故事中,2017是分水岭式的一年。
这年冬天,位于南京西路789号的星巴克上海太古汇「臻选」烘焙工坊开业,占地2700平米。开业当天,这栋半圆形的独立建筑被排长队的人龙合围。星巴克创始人舒尔茨形容它“闪耀全球、令人惊叹”。
「臻选」是星巴克高端门店的专属品牌,标配是精品豆、长吧台和“黑围裙”咖啡师,2014年被首次引入中国。上海太古汇「臻选」烘焙工坊,算得上臻选店中的旗舰店。
这个项目由前一年升任星巴克中国 CEO 的王静瑛主持。一位接近她的员工告诉36氪,“那两年,王静瑛的大部分精力都扑在这家店上。”当时全球只有两家工坊,另一家在总部西雅图,星巴克总部想把上海工坊店打造成国际市场的名片。
彼时,星巴克总部的战略是“高端化”。
2018年,凯文·约翰逊接棒创始人舒尔茨成为新任 CEO,发布一系列高端门店扩张计划:全球将建设30家「臻选」烘焙工坊(reserve roastery),约1000家「臻选」店(reserve store),并转型20%的普通店为「臻选」咖啡店(reserve bar),后两者大部分将落子中国。
不过,星巴克内部对「臻选」店的看法很两极。
一派是极其看重专业性和文化的咖啡师,认为上海工坊不仅体现总部重视,也能讲好高端故事。星巴克前员工Lina 曾以去西雅图臻选烘焙工坊接受培训为荣:“这是我人生的高光时刻”。
另一派是务实的门店运营人员。他们质疑这家标杆店是“讨好总部的形象工程”——前期投入高达数亿元,光是店里一根号称“国内首个”的生豆管道就花掉3000万元,每年运营成本上亿元,且至今未盈利。
![]()
上海臻选工坊的生豆管道,图源:IC photo
但“消费升级”仍是大势所趋。一家星巴克店经理告诉36氪,进入中国的最初8家「臻选」店的确生意都很不错,上海那家单日能卖6-7万元,较生意好的普通核心店翻倍。
星巴克中国选择顺势而为。2018年,王静瑛明确提出:「臻选」店要加速开。当年底,这一店型达到150家,占那年新增门店约1/5。
“直到2020年之前,一些位置顶尖的「臻选」店,客流旺、单价高,生意都还是不错的。”一位前星巴克战略部门员工称。
但就在此时,有野心家选择往相反的方向行进。
2017年,神州优车董事长陆正耀的咖啡新项目悄悄启动;2018年夏天,陆正耀的搭档钱治亚在营业发布会上称,瑞幸要“做每个人都喝得起、喝得到的好咖啡”,直接把价格打到15元之内。
![]()
瑞幸早期挨着星巴克开店,拍摄:36氪
进入2020年,疫情爆发,星巴克中国第一季度同店销售暴跌50%,历史最差。所有的扩张计划停止,星巴克的高端之路也前途未卜。
![]()
制图:36氪,数据来源:星巴克财报
制图:36氪,数据来源:星巴克财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