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清晨的城市公园,奔跑者的身影络绎不绝;傍晚的体育馆,羽毛球击打的声音此起彼伏;假日的滑雪场、骑行道上,色彩鲜艳的运动装备汇成流动的风景线。这些日渐寻常的生活场景,是体育消费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上海体育大学的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以来,我国体育消费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3%,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8万亿元。我国体育消费快速增长,正成为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统筹推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今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不断提振体育消费,增强体育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到2030年,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体育赛事,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大幅跃升,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
体育消费的繁荣并非偶然,它是经济发展规律与人民生活需求同频共振的必然结果。目前,我国社会消费结构正经历深刻变革,在体育消费方面,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单一的产品功能,而是渴望获得融合健康、社交、娱乐等多重价值的复合型体验。传统的体育产业边界正在消融,体育与文旅、教育、科技、康养等领域的交叉地带,孕育出前所未有的消费新场景。北京冬奥会后,冰雪运动从季节性、区域性项目转变为全季全域的消费热点,正是“体育+文旅”成功破圈的生动例证。
“体育+”业态丰富多样,反映了体育消费不断升级的现实。而“体育+”释放消费活力的核心机制,在于其创造了高附加值的体验经济。一场马拉松赛事,不仅带动参赛装备、报名费用等直接消费,更激活了举办城市的交通、住宿、餐饮、旅游等产业链条。研究数据显示,大型马拉松赛事对举办城市的综合经济拉动效应可达直接收入的3至5倍。同样,一个成功的“体育+文旅”项目,能够将单纯的观光游转变为深度体验游,显著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并提升其消费意愿。浙江莫干山通过打造骑行、徒步、攀岩等多元体育业态,成功将过境游转化为过夜游,当地民宿单价和入住率双双提升30%以上。
与此同时,“体育+科技”的深度融合,不断拓展体育消费的边界与想象空间。智能健身镜、VR体育游戏、在线私教课等新业态,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高品质的健身体验走进千家万户。这些科技赋能的体育消费产品,不仅创造了新的市场增量,更培育了持续性的消费习惯。知名健身App Keep的付费用户(截至今年8月)已突破千万户,年收入达数十亿元,印证了“云端健身房”的巨大市场潜力。
“体育+”在激发下沉市场消费活力方面同样表现突出。随着县域体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广场舞、篮球、乒乓球等大众体育活动,成为拉动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消费的重要抓手。一场火爆的“村BA”比赛,能够带动周边餐饮、零售营业额周环比增长超过50%,生动诠释了“一场比赛带火一片区域”的乘数效应。这种基于群众自发参与的体育消费形态,展现出普惠性增长的特质,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然而,也要清醒认识到,进一步释放“体育+”消费潜力,仍面临诸多挑战。优质体育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体育资源在区域间、城乡间配置尚不均衡;体育消费新业态的标准化和监管体系有待完善,消费者权益保障需要加强;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仍需更多政策引导和创新探索。
面向未来,挖掘“体育+”多元价值,撬动消费新蓝海,需要多方协同发力。政府部门应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体育用地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构建覆盖城乡、公平可及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企业主体要聚焦消费需求变化,加大创新投入,开发更多符合市场期待的“体育+”产品与服务;社会组织应积极搭建平台,培育体育消费文化,营造全民参与的社会氛围。
推动“体育+”发展,不仅是促消费、稳增长的经济命题,更是关乎人民健康福祉、社会和谐进步的时代课题。当运动的活力与消费的动力相互激荡,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潜力无限的蓝海市场,更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生活图景。在这片新天地里,每个人的健康追求与生活热情,都将找到更广阔的绽放空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