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小卡片关注一下,记得星标!
我是槽三刀,一个喜欢吐槽的布衣青年!
近日,陕西西安多棵大树被水泥墙围起来的新闻,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
![]()
2025年11月2日,陕西西安未央区凤城八路市民发现,多棵行道树被一米多高的水泥墙围起,形成正方形树池。
这些水泥树池长1.6米、宽1.4米,导致原本宽敞的人行道仅剩半米宽,行人推自行车需侧身通过,辅路司机则担忧水泥墙形成视觉盲区。
事件曝光后,西安市未央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园林绿化管理科回应称,该路段地下存在管道涵沟,早期采用砌筑树池方式防止树根撑破管道引发塌陷,此次是对破损树池的加固修复。
三刀认为,如果说安全隐患是看得见的风险,那么工程背后的浪费,可能就是更隐蔽且更刺痛人心的“伤口”。
大家也都明白,这些钱不是凭空而来的。
按常理估算的话,单个水泥树池的材料、人工成本,应该可以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但结合过往类似项目的情况,难免会让人怀疑其中是否存在虚高造价的情况。
这样的浪费,或许都会转化为地方的巨额债务,层层累积后,最终还是由老百姓共同承担。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通过对破损树池的加固,来防止树根撑破管道引发塌陷的初衷,但这种“树池”的设计是否真的合理,我觉得有必要打个问号。
试想一下,如果赶上下大雨,树池中的雨水无法排出,那么树根就会长期浸泡在积水中,从而导致根系的腐烂。
到时候枝繁叶茂的树木,就会因“窒息”而叶片枯黄、枝干枯萎,进而恐怕会有新的“更换树木”,“重修树池”工程被提上日程,形成“建了拆、拆了建”的恶性循环。
![]()
说到保护行道树的根系,有网友透露:杭州用软管包裹根系以防破坏管道,广州用玻璃钢格栅实现透气与防护。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成熟的技术既环保又经济,西安为什么没有采用呢?
答案或许就和“工程规模”有关联。
因为相比低成本的科学方案,水泥墙工程所需的材料、人工更多,能拉动的“短期效益”更明显,至于树木的死活、生态的平衡,反倒成了可以牺牲的次要选项。
目前来看,这个看似简单的“围树”工程,更多的反映出的是城市治理体系中的深层问题,一项关乎市民出行、生态环境的工程只顾仓促上马,好像只要打着“加固管道”,“防止塌陷”的旗号,就能掩盖决策的草率与任性。
说了这么多,想表达的意思也很简单。
西安的水泥围树事件,它可以成为一次警示,提醒每一位城市治理者:权力是民众赋予的,理应用于服务民众;工程是为了改善生活,而非制造麻烦。
另外,城市不是某个人的“试验场”,每一项决策都与百姓的日常息息相关。
我相信只有当更多人愿意发声、愿意监督,当治理者愿意倾听、愿意反思的时候,这样的“奇葩工程”才会越来越少。
点击上方小卡片关注一下,记得星标!
郑重声明
文章素材来自官方媒体,作为自媒体创作者,始终本着客观、理性的态度进行时事的相关评论,无不良舆论引导。
此外,对于事件的真实性,自媒体创作者很难把控,所以也请大家理性阅读。
另,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