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这次看到全红婵复出夺冠的新闻,心里除了高兴,还有一股说不出的酸。
她才17岁,拼尽全力拿下金牌,本该全网祝福。可没过24小时,热搜底下却是各种刺眼的评论。
有盯着她的身材,有质疑她怕输的,还有怀疑裁判的。
一场原本属于胜利的喜悦,硬是被几句恶意给糟蹋了。
这世道,对一个女孩,真的太苛刻了。
![]()
01
11月2日,全红婵在全运会女子双人10米跳台项目中,与王伟莹搭档,一举拿下冠军。
那一刻,全场欢呼,掌声雷动。
这是她时隔183天重返赛场,也是伤愈后的首秀。
这半年,她经历了伤病、体重困扰,还有无尽的舆论。
因为身体发育,体重上升,不得不暂停训练,甚至放弃世锦赛。
9月,她进入暨南大学体育学院报道。
镜头里的她圆润了不少,网上立刻嘲声一片——“太胖了”“像伍佰”“状态不行了”。
一句两句或许没什么,但这些声音在她身后堆成了墙。
很多人忘了,她只是个十几岁的孩子。
被骂胖、被嘲退步,还要强装笑脸。
可她没解释,也没抱怨,只是默默练。
她知道,能回到赛场,就是胜利。
![]()
02
重返赛场那天,全红婵穿上紧身泳衣站在跳台上。
和以前比,身形确实壮实了点。
腹部的线条不再纤细,手臂肌肉明显,整个人有力量感。
但这样的体型反而更稳定、更有爆发力。
起跳那一刻,她像离弦的箭。身体在空中翻腾、旋转,入水瞬间几乎无声。
熟悉的“水花消失术”,又回来了。
![]()
观众席“哇”地一声,全场掌声雷动。
三轮比拼后,她和王伟莹以235.86分力压陈芋汐组合。
她赛后开心地发了一句“我真棒”,笑得灿烂又真诚。
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都发文祝贺,铺天盖地的赞美让人觉得,这个女孩终于挺过来了。
但没想到,祝福刚开始,新的攻击又来了。
![]()
03
随之,三大“恶心”的声音还是出现了。
第一、依旧是身材。
说她“太胖”“不自律”“不像运动员”。
听着让人火大。
难道运动员就得白、瘦、精致?
她的家族骨架大,发育期本就容易长肉。控制体重对她这种高强度训练的青少年,几乎是“反人性”的事。
每一口饭都得算热量,每一次训练都得撑极限。
胖一点怎么了?只要跳得稳,跳得好,体型又碍谁的事?
拿外貌衡量运动员,是最肤浅的偏见。
![]()
第二、讥讽她“不敢跳单人”,说是“怕输”。
但了解情况的人都知道,这次她脚踝旧伤未愈,医生建议保守安排。
不参赛,是团队的科学决策,不是退缩。
她要的,不是一时的冠军,而是更长远的职业生涯。
![]()
第三、双人赛第二跳的打分争议。
有网友指出,全红婵和搭档那一跳同步性差,得分却跟陈芋汐组合一样。
有人马上质疑“东道主优势”,甚至说评委偏袒。
问题是,跳水评分不是一眼看同步那么简单。
难度系数、入水质量、动作完成度,全都要算在内。
评委要给高分,总得有理由。
全国赛事直播,谁敢明目张胆偏?
这些“懂行”的质疑,很多都是断章取义的带节奏。
她不是神,也不是机器。
有起伏、有瑕疵、有疲惫——这才是真实的全红婵。
![]()
04
全红婵的成功,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她6岁开始训练,家境普通,父母靠卖鸡蛋、修车维持生活。
她每天跳上百次,从高台摔下的疼,她都默默忍。
成名后,她依旧爱吃辣条,喜欢打游戏,还是那个会腼腆笑的女孩。
可当她站上领奖台,人们总忘了她只是个孩子。
被推在聚光灯下,她承受着远超同龄人的压力。
从东京奥运到如今的全运会,她经历了成长、质疑,也经历了伤痛。
每一次起跳,都是一次重生。
赢的时候被夸“天才少女”,稍微变胖就被骂“状态下滑”;拿金牌被说“运气好”,没拿就被说“后劲不足”。
这种舆论的两面刃,让人寒心。
她要对抗的不只是跳台的高度,还有人心的冷漠。
运动员不是完美人偶。
他们的努力、眼泪、伤疤,都值得尊重。
希望看比赛的我们,也能有点温度。
![]()
她说:“我真棒。”
这句话,是对自己的鼓励,也是对世界的回答。
她不完美,但她努力,她热爱,她一直在跳。
希望那些冷嘲热讽的声音,早点停。
一个拼尽全力为国争光的孩子,最该得到的,是掌声,而不是评头论足。
全红婵,不需要讨好任何人,她的跳台,就是最好的回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