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组十九世纪厦门鼓浪屿的老照片。鼓浪屿,这座位于厦门西南隅的弹丸小岛,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镜头中呈现出令人惊叹的时空切片。
![]()
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厦门鼓浪屿经历了从传统渔村到国际化社区的蜕变,成为中西文化交融的独特标本。这座面积仅1.88平方公里的小岛,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际遇,见证了近代中国东南沿海的社会变迁与全球化进程。
![]()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厦门作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正式开放。1843年11月英国首任驻厦领事记里布登岛考察,被鼓浪屿的天然良港与宜人气候吸引。1844年,英国在田尾路建立领事馆,开启了外国势力在岛上的建设序幕。这一时期,西班牙、法国等13国相继设立领事机构,岛上出现最早的西式建筑群,如哥特式尖顶的协和礼拜堂(1863年)和维多利亚风格的英国领事公馆。这些建筑采用闽南本土花岗岩为基材,搭配进口红砖与拱券结构,形成独特的"殖民折衷主义"风格。
![]()
1880s, 厦门鼓浪屿的英国和德国领事馆。
![]()
1880s, 厦门鼓浪屿的码头仓库。
![]()
随着茶叶贸易繁荣,鼓浪屿成为闽南地区对外贸易枢纽。1862年厦门海关税务司署迁至岛上,带动外资洋行聚集。数据显示,至1890年岛上已有15家外国商行,包括著名的德记洋行和和记洋行。
![]()
1880s, 厦门鼓浪屿的山中小庙。
![]()
这座小岛的十九世纪叙事,既是被动开放的缩影,也蕴含着主动转型的智慧,其留下的物质遗产与精神遗产,至今仍在述说着文明对话的复杂性与可能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