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书写时代的乡愁,专家学者研讨周荣池散文创作

0
分享至

近日,江苏省作协在南京召开周荣池散文创作研讨会。本次研讨是今年江苏省作协策划的系列青年作家创作研讨会之一。周荣池是江苏青年作家的优秀代表,他出生高邮,著有散文集《父恩》《灯火无边》《一个人的平原》《村庄的真相》《村庄对我守口如瓶》,长篇小说《单厍》《李光荣下乡记》等十多部。曾获茅盾新人奖、百花文学奖、紫金山文学奖、丰子恺散文奖、三毛散文奖、《长江文艺》双年奖。


扎根乡土却又能超越地域局限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吴义勤在视频讲话中表示,周荣池是文学苏军新生代作家中的重要一员,其散文创作展现出深厚的乡土根脉与独特的文化自觉,他的文字质朴而富有张力,叙事中蕴藏着对故土变迁的浓烈情感,形成了兼具地域特质与普遍意义的书写风格。从早期的《草木故园》,到近年的《村庄的真相》《一个人的平原》《村庄对我守口如瓶》《父恩》,再到今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刚推出的《灯火无边》,周荣池的创作始终扎根于高邮这片土地,却又能超越地域局限,触及当代人普遍的精神乡愁,诱发我们深层的文化哲思,他擅长叙事视角的转换,尝试将方志书写与文学表达相融合,不仅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更以坚定的文化守望和新乡土写作的实践,为江苏散文开启了新的美学维度。



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副主席郑焱在致辞中说,在周荣池的创作中,能清晰地看到一条“从乡土记忆到时代思考”的创作脉络。他始终坚守乡土文化根脉,直面城乡变迁的时代命题,不回避发展中的矛盾与困惑,通过对乡土与城市关系的深度思考,为理解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提供文学视角,他深深扎根于本土文化资源,以细腻诗意的笔触、沉稳厚重的文风,构建起一个充满“江苏记忆”与“人文温度”的散文世界。

百花文艺出版社社长薛印胜表示,周荣池是当下乡土文学创作领域的重要代表,他的作品扎根里下河平原,以宽广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城乡变迁中中国面貌,浸润着对乡土中国的深情与思考。扬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江勇和高邮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国祥介绍了当地文学的发展情况。省内外1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议由鲁敏主持。

打开精神世界,不做“博物馆式写作”

“这是一幅里下河地区的风俗画,一部关于里下河乡村的沉思录,也是一首里下河乡村的抒情诗。”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徐可概括阅读《灯火无边》的整体感受时说。

“里下河南角墩”是周荣池文学世界的中心。“他的整个创作聚焦这块土地”,《散文海外版》执行主编王燕说,《父恩》也好,《灯火无边》也好,他写了很多身边的人,他没有跨出这个圈子,所以不仅写出了这些小人物的卑贱与高贵,也写出了他们的永恒与不朽。

周荣池的写作依然立足南角墩,又沿着这片土地不断向外辐射、向内开掘。“《一个人的平原》《父恩》《灯火无边》在我看来是他的三部曲,”省作协副主席汪政说。

乡土文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重要题材,即便在当下,依然有诸多创作者持续耕耘,也由此带来大量同质化作品。2020年,在周荣池《一个人的平原》研讨会上,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何平直指要提防“乡村博物馆式写作”,仿佛乡村在时代当中凝固了。“过了五年,周荣池的变化很大”,反观其近期创作,以《父恩》为例,他用一本书的体量去写父亲,父亲出生于1949年,正好是一个人的共和国史,“父亲的一生,某种程度上正好是中国乡村剧变的整个过程”。这本书不仅是对父亲的审视,也是周荣池自己作为人之子的精神世界的打开。

江苏省作协创研室副主任韩松刚亦将《父恩》视作周荣池新的散文写作的开端。“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他试图建立一种以乡土经验为底色的现代生存哲学,”韩松刚说,一方面,他从早期对乡村器物、风物、日常生活的物质的、自然的书写中摆脱出来,在《父恩》和《灯火无边》里,农具或作物已不再是日常装饰性的东西,而是拥有自身存在尊严的主体,作品呈现出一种本体论式的城乡意象;另一方面,《父恩》和《灯火无边》出现了带有一种抵抗性的转向,他不是要逃离乡村,而是通过构建一个他所理解的经典的乡土世界,来映照现代社会的残缺和不足,给现代人提供一种精神补给。

通过感知“附近”建构坚实的具体经验

“他不仅是农村出身,还长时间是一个基层治理者,他跟地方之间的这种紧密的坚实的甚至是执拗的联系,创造了他的文学世界。”《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何同彬说,他引用人类学家项飙提出的“附近”这个概念,来读解周荣池的写作,“他一定要通过感知周边,建构坚实的具体经验,来形成自己的主体。”如同米沃什描述过的“小地方人的谨慎”,周荣池的主体意识里,这种小地方人的谨慎和执拗是非常明显的,也是其文学品格和个性能够形成的重要依据。

“《灯火无边》不是一些散文文章的合集,而是一个有结构、讲体例的整体的长篇散文创作。”在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西安市作协主席穆涛看来,这里面,上中下三篇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划分,而是有着整体的思考。作品以城乡之间的精神纠葛为线索,以有意味的细节推动叙事,整个流域的民俗、民心、民愿,记录得真实生动,构成了一种灯火万家的无边的惆怅。

这些鲜活的细节既依托于周荣池的观察和体验,也仰赖于他精准而简洁的语言描述。“他写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有着具体真切的细节。”省作协副主席、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彬彬认为,周荣池始终对语言的平庸化有一种警惕,他对风俗描写和人物形象描写的关系处理得比较好,写了很多苏北平原特定区域的风土人情、价值观念,以及人们的生命态度、生活方式,但这些始终是和对特定人物的塑造、对特定人物心境的刻画融合在一起的。


“我在写作上是一个‘野蛮生长’的作家”,周荣池在答谢时说,其写作总在不断纠错的过程中成长。他表示,自己在四十岁开始思考“中年变法”,在以后的创作中会“守好自己的角落”,相信有文学的善意和时光的恩情,会见到自己的“灯火无边”。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陈曦

(省作协供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现代快报 incentive-icons
现代快报
以“讲真话办实事树正气”为办报宗旨、以“新新闻新文化”为特色定位的新型主流媒体。
103977文章数 14040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