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文章观点仅供参考,所涉及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为提高文章流畅性,文章可能存在故事编译,读者请自行辩解!如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
沙漠棉田的奇迹悬念
如今新疆棉田里,无人机飞满天;可谁能想到,这里曾是风沙埋田、“种啥啥不长”的“生命禁区”。
70年过去,这片土地“逆天改命”,成了贡献全球粮食增产6.3%的“西北粮仓”。
本期就带大家走进新疆农业的逆袭之路。
![]()
沙地变良田的逆袭
回溯新疆农业的起点,沙漠像饿狼似的扑过来,春天刚播的棉种,一夜风沙就埋进沙里,李婶蹲在地头捡种子,风卷着沙粒打在脸上生疼,刚捡一把又被吹跑一把,那年她的棉田几乎绝收。
地里更像撒了把盐,白花花的碱霜一层叠一层,种玉米苗没出齐就蔫了,种麦子长到膝盖高就黄了,老乡们说“种啥啥死,这地就是老天爷给的粮食禁区”。
新中国成立那会儿,全疆粮食产量才110万吨,不足全国的1%,老百姓吃的白面、大米,得靠火车从内地拉过来,遇上大雪封路,粮站里的面袋子空了半截,家家都得掺着玉米糊糊过。
![]()
三代人笨办法锁沙筑绿基
1950年开春,建设兵团的铁锹第一次插进流沙里,老班长带着战士们蹲在沙地上扎麦草方格,麦草在手里搓成绳,一铺一压踩进沙里,风一吹草绳就散,得用石头压住边角。
新兵小李手掌磨出一串血泡,血渗进草绳里,他甩甩手继续扎,说“多扎一个,沙子就少跑一寸”。
王震将军蹲在沙窝子里啃窝头,对围着的60万治沙人说“轮流值班,一代接一代,沙子不退咱不走”,这班值了40年。
治沙人住的地窝子半截埋在沙里,早上起来被子上能扫出半斤沙,喝的水带着泥沙,沉淀半天底下一层土,有的老兵常年蹲在沙里干活,膝盖变形得像弯弓,走路一瘸一拐。
可就这么一绳一绳扎,一锨一锨固,40万亩沙地长出了梭梭和红柳,沙漠锋线每年往后退1.2米,2.4万平方公里流沙被死死按住,地里终于能看见土色了——沙的问题刚按住,水的麻烦又冒了头。
![]()
工程思维破解缺水密码
夏天沙漠一下雨就发洪水,浑浊的泥水裹着沙子冲下来,把刚扎好的草方格冲垮半片,李婶家的棉花苗刚冒绿芽,就被洪水淹得只剩个尖儿。可到了开春浇地,渠里却见不着多少水,老乡们挑着水桶来回跑,一亩地浇下来累得直不起腰,还说“水多的时候涝死,没水的时候旱死,这水比沙子还难伺候”。
![]()
1952年第一台推土机开上戈壁,工程队的人扛着铁锹沿天山挖渠,渠边的石头磨破了鞋底,他们就垫上草绳接着挖。老技术员蹲在渠边测水位,笔记本上画满了弯弯曲曲的线,说“得把洪水留住,再送到地里去”。这些年下来,全疆修了671座水库,像一个个大水缸把夏天的洪水存起来;挖了16万公里灌溉渠,比绕赤道4圈还长,把水从雪山脚下送到沙漠边。3000亿砸下去,攒下567亿立方米的灌溉水,相当于1.44个三峡水库的量。现在渠里的水稳稳当当流进地里,滴灌带顺着垄沟铺得整整齐齐,老乡们说“以前浇地靠天,现在每滴水都攥在手里,浇得匀实,浪费的少了”。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比全国平均水平还高,地里的麦子终于能喝饱水,穗子沉甸甸的压弯了秆。
![]()
科技登场种得好飞跃
沙水的问题解决了,地里能长东西了,可新麻烦又找上门——人工太贵,效率太低。李婶家20亩棉田,雇五个人背药桶打药,一人一天80块,光工钱就得400,还得管午饭,打完一遍药累得直喘气,可虫子还是没除干净。第二年村里来了无人机,一个师傅操作机器,嗡嗡嗡飞一天能打200亩,成本比人工降了六成,药水洒得匀,虫子死得透,李婶站在地头瞅着,说“这铁疙瘩比五个人还顶用”。
![]()
以前盐碱地白花花的,现在地里埋上塑料暗管,盐水顺着管子排出去,三年就变成能种水稻的好地,稻穗压得稻秆弯成弓。播种机装了北斗导航,开过去误差不超过3厘米,苗出得齐整整,不用弯腰间苗。大农场里两个人就能管3000亩地,手机上点一点,灌溉、施肥全自动化,地里的传感器比人还懂庄稼渴不渴。滴灌带铺到每棵苗根下,水直接渗到土里,比大水漫灌节水六成,以前浇一亩地的水,现在能浇两亩。就这么一弄,能种的地多了882.5万亩,麦子、棉花、番茄一茬接一茬地长,地里再也不是“种啥啥不长”的老样子了。
![]()
西北粮仓的战略分量
如今棉田里的产量一年比一年高,2024年全疆粮食收了466亿斤,单产524.8公斤/亩,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30公斤。
老乡们说“以前种十亩地不够吃,现在一亩地顶过去两亩”,地里长出的棉花能占全球产量的20%,番茄加工品摆进全世界的超市,占了全球市场的四分之一。
这几年国际粮价涨得厉害,全球53个国家3亿人饿肚子,新疆的粮仓就像给国家粮食安全兜底的铁秤砣,不管外面怎么波动,咱们饭碗里的粮没少过,老乡们囤粮时都说“自家地里产的,心里踏实”。
![]()
三代人坚守科技接力
老治沙人王大爷今年82岁,腰弯得像张弓,可还是爱往棉田里走,他摸着地里的滴灌带说“以前做梦都想不到沙子能长棉花,现在娃娃们用机器管地,比咱那会儿强百倍”。
李婶的儿子现在开着无人机在棉田里飞,屏幕上显示着每块地的墒情,他说“爷爷扎草方格,爸修水渠,我用科技管地,一代有一代的干法”。
95后热汗古丽在手机上点几下,滴灌带就开始自动浇水,她说“以前浇水靠挑,现在靠数据,地里的传感器比我还懂庄稼渴不渴”。
现在全疆80%的棉田用上了智慧农业,两个人就能管3000亩地,单产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0公斤。
老辈人用麦草方格锁沙子,用双手挖水渠,年轻一代用无人机打药、北斗导航播种,老智慧加新科技,让这片曾经的“生命禁区”长出了万顷棉田、满仓粮食。
往后啊,这地还得这么种下去,给国家攥紧饭碗,给“一带一路”当个农业枢纽,日子准保越来越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