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下午,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第二十届群星奖颁奖典礼在重庆举行。上海选送的九个参加终评的作品中,器乐重奏《海上·云梦》、沪剧小戏《假币真情》、锣鼓书《房东来了》、广场舞《一起跳舞吧!》分获音乐、戏剧、曲艺、广场舞类群星奖,创2016年群星奖改制以来的新高。
四个获奖作品均立足上海地域特色、跟随时代脉搏跳动、扎根群众火热生活、浸润真挚情感、体现群众文艺创作的创新精神和匠人精神,在全国舞台上展现上海群文风采。
器乐重奏《海上·云梦》:坚持上海特色,不断超越自我
得知获奖所有主创和演员都很开心,过去的一切像电影一样从脑海中闪过,“我们感觉一切付出都值得了”。
![]()
中阮与竹笛的韵调、澳洲笛吉里杜管和打击乐的原始震颤、特雷门琴的吟唱与数字脉冲等有机融合,描绘出风起云涌、云卷云舒的自然景象,大海有时风平浪静,有时狂风骤雨,但狂风骤雨不能掀翻大海,这正是上海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城市品格和人们追求卓越、实现梦想的拼搏精神。
器乐重奏《海上·云梦》用优美又跌宕起伏的旋律收获终评舞台评委和观众们的掌声,也收获了群星奖,浓浓的海派韵味让人回味无穷。
演奏中最受关注的就是隔空演奏的特雷门琴,左手控制音量,右手控制音高,双手就像凭空拉二胡一样,随着手在空中舞动,乐曲不断奏响。演奏过程中要控制好手与乐器之间的距离和位置,难度相当大。
“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初作曲想用特雷门琴的时候,就被劝退,因为它的音色、音准很难控制”,作曲孙彬彬回忆,“后来还是坚持了下来。”没有同类型作品,没有可参考视频或音频资料,连演奏的演员都难找,她和艺术辅导石磊老师一起克服众多困难摸索前行。
此前36岁的孙彬彬已经连续两届获得群星奖音乐门类奖项了,大家对她寄予厚望。这个作品在创作之初曾被推翻过很多次,总是被人拿来对比,“不是和别人比,就是和自己以前的作品对比,没有超越自己。”“改作品、找资料,苦恼的时候睁眼看天亮。”经历多次失败和精心调整后,最终创作出融合中西器乐的作品。
从2023年底开始创作,历经两年的时间从开始创作到一遍遍修改,一轮轮参赛,过五关斩六将来到群星奖终评舞台,最后获奖,大家都感慨万千。
![]()
沪剧小戏《假币真情》:怀揣匠心,做戏剧创作的手艺人
“一路走来太不容易。”是演创人员得奖后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假币真情》作为首次入围群星奖终评的沪剧小戏,持续发力,一举获得群星奖,这也是上海的本土沪剧小戏首次获得群星奖。
![]()
作品讲述了一位智障老人十年间在一家面馆,用自绘的“钱币”买面吃而引发故事。故事里充满着温暖、感动与人间大爱。
“帮人就是帮自己”这是剧中的台词,也是人与人之间爱的传递。百年沪剧在市井故事里“活”了过来。作品灵感来自于栾岚导演看到的一个抖音58秒的视频,对创作素材选取的敏锐度,让她立即着手组织创作队伍,同时也联系浦东新区沪剧非遗传承人严蓉锁定创作形式。
于是,一位北方人(栾导)做起了沪剧。“我们想做一部‘接地气的沪剧’,让海派市井的柔软与善意被看见。”
这个作品的演员全都是来自浦东的居民,他们笑称自己是浦东“土著”。大部分都是活跃在社区舞台的素人票友,参演这个剧之前从未接受过专业训练。主演严蓉感慨:“我们排练了大概有上千次。”11位演员年龄跨度比较大,从20岁一直到70多岁的都有,因为很多演员都是素人,所以大家排练起来比较辛苦,开始递一个碗的动作需要练习50遍才能通过。
![]()
栾导回忆,当剧中一个技术动作—装“钱”的盒子掉在地上,“假币”撒了一地。就这一个情节,他们就反复排了很多很多次,盒子掉在地上会出现很多不同的状况,比如盒子压根没打开、或是纸币散落的覆盖面不大,又或纸币散落得太广了......这些都需要演员随机应变。
严蓉说,曾经也有人劝栾导在终评阶段换几位更有舞台经验的群文演员,但栾导还是坚持用这些演员,希望带着他们走向更高的舞台,体验不一样的人生,这也是她和演员们之间的相互坚守。
锣鼓书《房东来了》:传统与时尚、当代生活结合,不断创新
“这是我们表演得最好的一次。”走下终评舞台,几位锣鼓书演员兴奋地说。之前奉贤曲艺4次止步于复赛,如今终于站上终评的舞台,并且一举夺得群星奖,大家都很兴奋。“我们花了很大力气。”锣鼓书《房东来了》辅导兼作曲徐思燕感叹。
![]()
作为流行于奉贤、浦东一带的传统曲艺,锣鼓书的最大特点是演员自击锣鼓,唱表说书。
《房东来了》讲述一名退休前是专业播音员的上海房东和三位离乡打拼做主播的租客女孩之间发生的故事。作品的灵感源于作者兼演员沈玉琴在居委会工作时的所见所闻。
“查群租时,我看到有一个三居室里挤着22张床铺。”“我真是又生气,又心酸,他们背井离乡,就缺一个引路人。”沈玉琴回忆,这事促成了他们的第一版《房东来了》。
几位演员是从戏曲转过来的,一开始她们对曲艺的感觉不太对味,她们集中在青村镇湖坊村的民宿里进行了近一个月的封闭式集训,那次之后“感觉进入了状态”徐思燕记忆犹新。
从一开始,他们就定下两条准则,演出时讲好上海奉贤的东乡话,以东乡调为主要曲调。“我们的创作者、导演、演员,全是奉贤本地人。”
“这一次,我们要用传统的锣鼓书,反应在上海打拼的年轻人的故事,反应上海的融合性。”徐思燕介绍。
![]()
《房东来了》的演创人员是四个获奖作品中平均年龄最大的一组,他们成功演绎了上海打拼的年轻人的境况。
获得群星奖后,与其他人不同,他们在高兴之余,更是提出了对锣鼓书未来发展的担忧。“后面没人。”年轻人连奉贤话会说的不多,喜欢听曲艺的也不多,学曲艺的就更少了。他们也希望让更多人看到更多优秀的曲艺作品,喜欢上曲艺,让社会关注曲艺的发展,更多年轻人加入到曲艺的表演和创作中来。
广场舞《一起跳舞吧!》:跟随年轻人的节奏,打开都市日常工作生活的“盒子”
融合爵士、流行舞与本土文化,捕捉当代都市白领的工作和生活,广场舞《一起跳舞吧》描绘了一幅活力无限的都市日常景象。
该作品灵感来源于舞蹈编导王雯对于沪上白领生活的观察,从繁忙的工作到阳光、时尚的下班后文娱活动,她用广场舞语汇将其表达出来。都市年轻人在活力四射的音乐中尽情展示舞动。他们用精心设计的换装展示从职场到广场的转换,这也成为作品中的一大特色。
![]()
从白领的职业装到休闲晚礼服的“变身”,体现“职场到广场”的有效链接,为了最好的效果,服装设计修改了六版,样衣改了又改。备赛期的打磨充满了挑战,团队对作品进行了重组创新、突破整改。
他们用精彩的舞蹈“现身说法”:广场舞并非只是“中老年人的专属”,它可以是都市文化的镜像,是普通人情感的出口。用舞蹈连接职场与生活,用动作传递解压与热爱,“这正是群星奖‘扎根群众’的核心要义”。“一个优秀的作品永远藏在生活里,藏在彼此的坚守中”王雯认为。
![]()
群星奖的舞台,有的人实现了突破,有的人延续了荣誉,上海群文人用匠心和汗水交出了一份精彩的答卷。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党总支书记、馆长吴鹏宏认为,这届群星奖上海群文创作呈现出一些鲜明的导向,几个获奖作品均深耕本土文化,成为上海地域文化的“活样本”;关注社会现实,敢于碰撞社会热点,体现了群文创作的时代感;创作团队展现出大胆的创新精神,体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开拓精神。
今后上海群文创作将继续坚持讲述身边人身边事,从平凡的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在创作形式上,传统艺术的现代化表达将成为激发群文活力的重要路径;在创作机制上,将继续通过群文创作孵化机制、新人新作展评展演等政策保障,持续挖掘和培养年轻的创作人才,推动群文事业蓬勃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