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打赏害那么多家庭妻离子散,为什么只是整改,而不是直接关停呢?
10月28日,中央网信办亲自下场,展开了一场针对无良主播求打赏的行动。
直播本来是互联网一种新的互动方式,是观众对优质内容的点赞和支持。但随着各种阿猫阿狗都能当上主播之后,这事儿就变味儿了。
7月1日,一群主播组织起了高额的验资PK,他们想方设法地让自己的粉丝刷礼物。“可以输,但不能认输,最后10秒冲就完事儿,没刷够的别丢人”,这些非常具有煽动性的话,从主播的嘴里吐出来,说的难听一点,就是催着网友们赶紧给钱。
这场直播一共就进行了十几轮,最终统计下来流水估值,竟然高达1400万左右。这些躲在美颜和声卡背后的主播们巧施连环计,轻轻松松就让粉丝上了“断头台”。看到这些巨额的打赏金额,理性的网友坐不住了,直接将他们骂上了热搜,认为他们是在恶意诱导粉丝进行非理性消费,觉得他们就是在诈骗。
有的人可能觉得这就是愿打愿挨,其实网友这么愤怒,也不是完全没理由的。因为很多主播矛头瞄准的不只是大人,还有心智没成熟的未成年群体。江苏8岁的女孩小玉,因为妈妈常年在外打工,由残疾的父亲独自照料,为了方便学习留下的手机,却成了主播诱导的打赏工具。短短一个月,7000多块钱就全变成了虚拟礼物。
这样的事儿还并不少。今年暑假期间,网络上涉及到未成年的不良信息就430多万条,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和诱导打赏有关。这些无良主播,他们还为了能逃过未成年退款这一保护政策,教小孩子们利用家长的身份验证给自己打赏。
当这种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整个直播行业就会被扭曲成一股畸形的绳子,认真产出优质内容的直播间,人气还不如打擦边球来得快。于是大家都开始陷入只看流量,无视价值的恶性循环。
而且从社会角度来看,这些乱象产生的影响可能比你想象的都要大。“那么努力学习干什么呀?还不如去当网红呢,穿暴露的衣服扭一扭就能赚得盆满钵满”,当这些言论成为一种主流价值观,并在未成年群体中成病毒式扩散,他们的未来该何去何从呢?
看到这儿可能有些人会说,既然影响这么恶劣,直接关掉不就好了。直播行业作为这几年新兴起来的产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也丰富了大家的精神生活。除了那些低俗无良的主播外,我们依然能看到不少正能量主播。有人帮农民卖滞销农产品,销售额超2亿元;有人直播展示飞机,以吸引百万年轻人关注;还有人免费给山区孩子上课,让他们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这都说明直播完全可以成为传播知识,传递温暖的平台。所以我们整治的是这个行业里的“害虫”,并非一整个行业。
整治直播打赏不是一阵风,也不只是单一方面就能解决的事儿。平台、主播、机构都要认真对待,主动整改,别再搞那些博出位、玩剧本、骗打赏的戏码。
要知道,真正能长久发展的直播行业绝不是比谁更敢秀下限,比谁打赏动画更华丽,真正健康的直播生态不应该是低俗博眼球的流量竞赛,而应该是优质内容的价值共鸣。每一笔打赏都应该是大家心甘情愿地为才华和努力买单,而不是被套路骗来。
希望在监管之外,主播、机构、平台也都能自觉一点,一起让网络直播行业变得更干净、更健康。我们作为网络上的普通看客,也要时刻保持清醒,不能被这些繁华的直播盛宴裹挟。
这次网信办的清朗专项行动,就是要给发热的直播打赏降降温,让网络环境换换气儿。这不仅是对我们每一个网友负责,也是对这个行业长远发展的保护。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