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当一种导弹具备在120英里外精准锁定目标并令敌机难以逃脱的能力,再与上百架4.5代战斗机协同作战时,空中对抗的格局将发生怎样的根本性转变?
根据美国媒体《国家安全杂志》于2025年11月3日发布的消息,乌克兰正计划从瑞典采购100至150架JAS-39“鹰狮”-E型多用途战斗机,其核心战力支柱正是配套使用的“流星”超远程空对空冲压动力导弹。
这一武器组合为何被视为乌军重建空中力量的关键支点?而俄罗斯空军又为何可能因此陷入前所未有的战术困境?
![]()
“流星”导弹所拥有的120英里有效射程,已远超俄军现有空战防御体系的应对极限。相比之下,乌克兰当前F-16战机搭载的AIM-120C中距弹,射程仅为“流星”的一半左右,性能水平与俄制R-77相当,在超视距交战中命中效率受限明显。
而“流星”采用先进的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推进技术,可在飞行末段持续加速,显著扩大了目标无法规避的“不可逃逸区”,其范围可达传统空空导弹的数倍之多。一旦被该导弹锁定,俄方战机即便采取剧烈机动也极难摆脱。
更关键的是,“流星”支持全程数据链动态修正航迹,直到接近目标前才需激活主动雷达导引头,这意味着发射过程不会触发敌方雷达告警接收器。等俄军飞行员察觉威胁时,往往已处于致命杀伤范围内,反应窗口几乎为零。
这种隐蔽突袭式的打击模式,恰好击中了俄军当前空中战术体系的薄弱环节。俄空军频繁依赖有人驾驶战机在防区外投放滑翔制导炸弹,依靠弹药本身的射程优势规避乌方防空火力网。
![]()
然而,“流星”的超远打击半径直接将这类远程攻击平台纳入自身猎杀范围。若俄方载机保持安全距离则无法实施有效打击;若前推靠近以使用短程武器,则极易成为“流星”的优先猎物。
一旦乌克兰实现百架级“鹰狮”-E的大规模部署,俄军原本灵活高效的空中行动节奏将受到严重制约,打击效能势必大幅下滑,空域控制权也将面临系统性挑战。
“流星”强大战斗力的释放,离不开与其深度整合的“鹰狮”-E战斗机。“鹰狮”-E作为一款专为高强度战场环境设计的4.5代轻型战机,仅需600米长度的公路或简易跑道即可完成起降任务。
配备防滑轮胎与鸭翼增升结构后,即使主要机场遭精确打击损毁,仍可在分散式临时起降点快速运作,完全契合乌军推行的“分布式空中游击战”战略需求。
![]()
在后勤保障方面,每架“鹰狮”仅需5名征召技术人员加1名资深工程师,便可在10到20分钟内完成加油、挂弹及基本检修作业,出动频率远高于同类现代战斗机。
单机每飞行小时运营成本控制在8500美元以内,相较其他西方主力机型动辄1.5万至4.5万美元的成本,经济性极为突出,对于财政压力巨大的乌克兰而言,是一项极具性价比的战略选择。
与瑞典原产的“爱立眼”预警机系统深度联动,进一步提升了“鹰狮”编队的战场生存能力。两者本就基于同一作战生态开发,“爱立眼”拥有高达250英里的探测覆盖范围,可提前发现并跟踪俄方空中目标,并通过加密数据链实时共享目标信息。
这使得“鹰狮”能在完全静默状态下执行拦截任务——无需开启自身雷达暴露位置,便可实现“先敌发现、抢先开火”,从而极大增强“流星”导弹的突袭成功率,构建起完整的“探测—引导—打击”闭环链条。
![]()
乌克兰对“鹰狮”系统的迫切需求,源于其空军近年来的沉重损耗和装备代际落差。2022年冲突爆发初期,乌军尚保有约124架苏制战斗机,但在历经46个月的高强度对抗后,已有近百架被击毁或丧失作战能力。
尽管部分西方国家陆续援助了米格-29、F-16A/B等机型,但这些大多属于老旧型号或退役翻新机,航电系统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水平,仅能承担基础防空任务,难以抗衡俄军日益现代化的空中力量。
此次引进100至150架“鹰狮”-E,将实现乌军空中战力的代际跃迁。作为4.5代战机,它配备了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和集成化电子对抗系统,全面超越现役装备的技术水准。
![]()
据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透露,基辅方面同时正与法国洽谈采购“阵风”战机,并继续推进美国F-16交付项目,长远目标是组建一支由250架现代化战斗机组成的联合空中编队。
届时,乌军将真正具备与俄罗斯空军进行正面博弈的实力,扭转长期被动防御的局面。
“鹰狮”另一项突出优势在于极强的武器兼容性。由于乌克兰目前弹药来源涵盖美、欧、以、瑞等多个国家,形成了复杂的“多国混装”供应体系。
而“鹰狮”平台可无缝整合包括美国AIM-9X近距格斗弹、欧洲“IRIS-T”红外成像导弹、“风暴阴影”巡航导弹、以色列空地武器以及瑞典RBS-15反舰导弹在内的多种弹药类型。
![]()
这一特性使乌军无需更换平台即可自由切换不同打击模式,战术灵活性远胜于“幻影”2000-5或早期批次F-16,极大增强了任务适应能力。
当然,这项宏大的采购计划也面临现实障碍。整套100至150架“鹰狮”-E的采购方案(含飞行员培训、后勤保障与技术支持)预计耗资140亿至220亿美元,单机价格约为8500万美元,已接近F-35A隐身战机裸机售价。
目前资金渠道尚未最终确定。瑞典方面提出可用西方冻结的俄罗斯海外资产进行支付,但遭到比利时等欧盟成员国反对,谈判仍在僵持之中。
新机正式交付最早也要等到2029年。不过,瑞典考虑提前移交本国即将退役的“鹰狮”C/D型作为过渡机型,最快可在2026年投入乌军服役,用于训练飞行员和地勤团队,缩短整体形成战斗力的时间周期。
![]()
萨博公司已宣布将“鹰狮”生产线年产量由原先的12架提升至20至30架。一旦乌克兰订单落地,产能有望再次翻番,甚至不排除未来在乌克兰本土设立组装线的可能性。
此举不仅能加快交付速度,还能降低后期维护成本,并推动乌克兰国防工业体系向西方标准靠拢。
对乌克兰来说,这笔投资不仅是应对当前战争的紧急举措,更是一次深远的战略布局。即便未来大规模冲突趋于缓和,150架“鹰狮”配合“流星”导弹系统及分散部署能力,也将构成一道坚固的空中防线。
任何潜在侵略者都将面临高昂的介入代价,使其领空成为真正的“硬核屏障”。
尽管外界有声音指出,“鹰狮”不具备全频段隐身能力,其雷达反射截面积(RCS)约为0.6至1.5平方米,虽优于F-16的3平方米水平,但仍无法胜任深入敌后纵深打击任务。
但在乌克兰当前作战环境下,该机型并不需要执行跨境突防行动,主要使命是在本国领空建立持久威慑,维持区域制空权。
其内置的先进电子战系统可通过信号干扰、虚假回波生成和移动诱饵模拟等方式迷惑敌方雷达,结合360度全覆盖导弹逼近告警系统(MAWS),即使缺乏完全隐身能力,也能在高威胁空域中实现高效机动与生存。
从战略视角审视,此次采购标志着乌克兰空军正式开启从“苏式装备体系”向“西方现代化作战架构”的全面转型。
这不仅意味着战斗力的实质性跃升,也为深化与北约国家的联合作战能力、情报互通与后勤协同奠定了坚实基础。
“流星”导弹与“鹰狮”战机的组合再次证明,在非对称战争中,真正决定胜负的并非单一技术指标领先的武器,而是能否精准匹配战场实际需求的“平台+弹药+战术”一体化解决方案。
对俄罗斯而言,这意味着其长期以来依赖的距离优势和战术自由度正在被逐步压缩,传统空中压制手段逐渐失效,整体空中优势地位将进一步削弱。
这场围绕150架先进战机与120英里绝杀射程导弹展开的战略博弈,终将深刻重塑俄乌空中力量对比,并对整个冲突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