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3日
第十九届“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颁奖典礼顺利举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主赛道中累计获得
3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
以总分全国第三名的成绩再捧“优胜杯”
成为唯一连续19届捧杯的高校
并追平我校客场参赛的最好成绩
![]()
![]()
本次挑战杯设置“揭榜挂帅”专项赛
分为2024年度“揭榜挂帅”专项赛
及2025年度中国青年
科技创新“揭榜挂帅” 擂台赛
专项赛获奖计入高校团体总分
北航在此专项赛中共计获得22项擂主
23项特等奖、25项一等奖
擂主总数全国第一
特等奖总数全国第一

其中,主赛道项目
“仿鹞鹰折叠翼倾转旋翼飞行汽车”
成为1283件入围决赛作品中
唯一被CCTV-1《朝闻天下》报道的作品
许家铜同学在现场受到央视采访

在此次闭幕式的科创报国汇报会中
北航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2000级校友
现国家天文台FAST团队研究员姚蕊
深情讲述南仁东先生的故事
生动诠释国旗下的赤子之心
![]()
还有北航宇航学院2011级校友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高级工程师徐家宝
围绕科创前沿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进行分享
深刻表达着国旗下的强国志
![]()
![]()
![]()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自1989年举办至今,已连续举办十九届,每届竞赛超过1000所高校的200多万大学生参与,已成为国内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之一,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奥林匹克”盛会。
学校高度重视本届大赛,由校团委牵头,从2023年9月开始面向师生广泛征集优秀项目,经过校赛、市赛和国赛的激烈角逐,延续了我校在“挑战杯”竞赛中的优异成绩。副校长邓怡于2025年10月22日召开专题动员会,代表学校向参赛师生致以殷切期望与坚定支持,强调学校始终将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希望同学们通过赛事精进自身本领,挑战青春梦想。
在2009年第十一届
2019年第十六届
2021年第十七届
全国“挑战杯”竞赛中
北航三次捧得最高荣誉“挑战杯”
并获得可永久保留的复制品一座
下面和小萱一起回顾
第十九届全国“挑战杯”竞赛
选手们的精彩表现
主赛道及各专项赛获奖名单如下
![]()
![]()
![]()
在“人工智能+”专项赛中
我校获得4项一等奖、2项三等奖
![]()
![]()
优秀项目展示
1
主赛道
仿鹞鹰折叠翼倾转旋翼飞行汽车
![]()
![]()
推荐学院: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团队成员:许家铜、储皓然、张熙宁、王宏翔、镡昊、闫子阳、熊梦宇、岳清扬
指导教师:杨世春、陈飞、刘新华
项目简介:飞行汽车是发展低空经济的核心载体,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方向。现有飞行汽车构型仍无法同时满足全场景、长续航、高安全三大特点的飞行汽车。团队自主设计研发仿鹞鹰陆空两栖一体式飞行汽车,提出仿鹞鹰可折叠倾转旋翼一体式新构型、飞行汽车一体式增程混合动力新架构、飞行汽车高精实时控制新技术三大创新点。团队已研制出1:4缩比样机,并完成了地面行驶、垂直起降、空中巡航等验证工作,团队成果受多位院士推荐,相关技术成果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3篇,学生一作5篇,拥有国家发明专利17项,授权/公开5项,并获cctv、《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
铋基准一维拓扑材料的物态研究
![]()
![]()
推荐学院:物理学院
团队成员:龚梓鑫
指导教师:庄金呈、杜轶、郝维昌
项目简介:项目以准一维拓扑材料的物性和潜在应用为研究内容,系统研究了Bi4X4家族的电子结构与输运行为,阐明了其低温下反常金属-绝缘体转变的机理,利用同族元素掺杂的方法有效优化了材料性能,实现了多拓扑物态共存与多重拓扑相变,并发现了一维链中的电子关联行为,屏蔽了外界电磁干扰,构建了亚纳米导电通道,为该类材料在量子科技中的应用奠定重要基础。
离子凝胶的相行为调控与高效能量转化研究
![]()
![]()
推荐学院:化学学院
团队成员:柴家琦、赵嘉政、贾雨晨
指导教师:刘明杰、赵天艺、江雷
项目简介: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传统的刚性材料难以适应现有的生产环节,而现有的柔性材料由于缺乏有效的增强手段而面临性能瓶颈。本项目提出了一种利用相行为调控构筑功能性相区的策略,通过采用不同聚合物与离子液体的组合,制备出一系列具有优异性质以及功能性的离子凝胶,构筑了湿发电机,摩擦切换表面与柔性驱动器三个应用实例,在智能生产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实现感知-驱动-执行一体化的高效能量转化技术提供了材料基础。
清源共治,涤荡戾气:大模型视角下网络暴力的
综合治理路径——基于152个平台168万条数据
的实证研究
![]()
![]()
推荐学院:法学院
团队成员:王昕阳、林若水、谢昕烨、张柯、丁劭艺
指导教师:赵精武、王鑫
项目简介:项目聚焦人工智能时代网络暴力治理的新问题,基于500余起网暴案例的实证研究,构建了包含4.7万用户和168万条数据的仿真社交网络,系统揭示网暴的发生、传播规律,进而构建出多维协同治理架构。项目通过设计“大语言模型双轨问责”和“精神—财产损害赔偿双重量化”机制,研发出“CyberShield”网暴信息识别干预系统,为网络暴力治理提供可操作路径。项目获领域专家高度认可,并取得多项专利、软著应用成果。
基于气相沉积技术的
新型热电半导体制冷材料及器件开发
![]()
![]()
推荐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团队成员:张致尧、司展、魏寓祥、康健坤、苏婧铱
指导教师:谢鸿耀、赵立东
项目简介:近年来随着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新一代高效固态制冷技术的需求进一步扩大。本项目聚焦于传统中温区热电发电材料PbSe,创新性地采用物理气相沉积的晶体材料制备方法,结合晶格素化、间隙掺杂、偏中心效应等先进调控手段,成功开发了高性能低成本的新型PbSe热电制冷材料及器件,实现66K的最大制冷温差,与商用产品相当,且单位成本下降了72%,展现出显著的低成本规模化应用优势。本项目的创新成果已发表在《先进能源材料》(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等多个国际著名期刊上,总影响因子达到83.7,申请一项国家发明专利,并获得了相关领域院士专家的推荐与认可。未来,团队将致力于开发新一代热电材料与技术,为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线驱动智能脊柱侧弯矫形系统
![]()
![]()
推荐学院:医工交叉学科群,沈元学院
团队成员:温笛扬、杜宜曼姝、黄馨琰、王启瑞、程浚航、庞亦琛
指导教师:陶春静、杨轩
项目简介:脊柱侧弯已成为危害青少年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为实现智能化矫治,我们研发了智能脊柱侧弯矫形系统,分为天枢矫形器和瑶光调节器两部分。矫形器整体采用模块化设计,模块与模块间通过仿生椎间盘连接,可以针对不同患者进行适应性调整;采用线驱动结构配合矫治力枢纽,通过旋转实现矫治力调节功能;矫形器集成多模态信息采集系统,通过云端物联技术实现数据实时获取,瑶光调节器在此基础上通过自动或手动调节的方式实现矫治力自适应调节闭环。相比同类矫形器质量低,灵活度高,普适性强。
2
2025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揭榜挂帅” 擂台赛
智城防微——生成式AI赋能的城市病决策预防系统
![]()
![]()
参与领域:人工智能领域
推荐学院:软件学院
团队成员:何启荣、李子贤、王杰生、王子昂
指导教师:邓攀
项目简介:随着城市规模不断发展,交通拥堵等“城市病”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事后治理模式往往面临响应滞后、成本高昂、治理碎片化等痛点。为此,“智城防微”项目创新性提出“城市病预防医学”理念,通过生成式AI技术构建城市病仿真预防系统,为城市治理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 该系统深度融合多源数据,精准分析“城市病理”,并利用生成式AI生成虚拟场景模拟城市运行状态,打造“城市小白鼠”。基于持续强化学习技术,系统能够动态优化治理策略,最终形成可推广的“城市疫苗”。目前,项目已在北京典型城区开展试点,成功实现交通拥堵的主动预防,验证了技术的可行性与实效性。
面向典型机载设备的
电磁环境适应性边界时域测试技术及其应用
![]()
![]()
参与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
推荐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团队成员:杜伊童、邵鸿宇、郭钰涵、张欣、王童、韦楠、谭浩麟、蔡欣欣、李泊媛、李朝晖
指导教师:李丽林、吴琦、郝旭春
项目简介:本项目团队揭榜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榜题,针对“典型机载设备在宽带电磁环境下的适应性边界测试”需求,研发出“机载设备宽带电磁环境传导敏感性时域测试方法”,构建了一套从信号产生到高效注入、再到智能分析的完整时域测试体系。项目以特殊的宽带高斯偶脉冲为测试信号,突破三大核心技术:一是研制出高压多高斯脉冲源,二是设计出低损耗注入探头,三是搭建一体化测试平台。成果助力提升国产大飞机等航空器飞行安全,也为电磁测试技术开辟了新方向。
面向低空无人智能体的鲁棒智能算法研究
与评测系统设计
![]()
![]()
参与领域:人工智能领域
推荐学院:计算机学院
团队成员:张天缘、曲扬、王璐、刘江帆、郝昊杰、王乐、宋雨朦、李泰川
指导教师:刘艾杉、付强
项目简介:该项目团队依托复杂关键软件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围绕人工智能国家战略,聚焦低空无人系统智能安全国际前沿难题,突破了极端样本生成、高危场景推演等关键技术,开展了基于恶意行为表征的干扰样本生成、基于环境基态建模的威胁场景演化、基于任务自适应的鲁棒机制优化的研究,研发了低空无人智能安全评测系统,超额完成榜题要求,发表多篇论文,在低空经济、无人驾驶等领域实现工程化应用,产生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肤智蓝天-基于伍德灯图像的
双模态融合AI分期诊断系统
![]()
![]()
参与领域:生物医药领域
推荐学院: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
团队成员:周雨航、李佳音、应语心、王子淳、周扬
指导教师:许燕
项目简介:本研究针对招飞体检中白癜风精准分期诊断的实际需求与挑战,提出了一种基于伍德灯图像的双模态人工智能分期诊断系统,团队利用双模态数据融合和提取皮损区域信息,形成了临床诊断思维导向的工作流。具体为采用“检测+分割+分类”的耦合模型,最终建立图形用户界面,实现实地部署。系统结合视觉-语言大模型、医学图像分割模型及双模态特征融合分类技术。通过自动检测、精确分割与分期判别,最终达到91%准确率,95%精确率,97%特异性。
巡宇星舟
![]()
![]()
参与领域:高端装备领域
推荐学院:宇航学院
团队成员:狄思含、王竹瑄、张子贤、李其玲、李景炜、张杰宇、刘宇豪、孙启悦、李蔚然、邓珞俊
指导教师:俞南嘉、王伟宗、师鹏
项目简介:本研究开展面向未来的太空旅行飞行器设计,旨在为未来太空旅游提供安全、高效、舒适且具有商业竞争力的太空旅行飞行器解决方案。在总体构型上采用维护性好、与现有技术相容度高的“飞发解耦”布局;动力选择采用液氧煤油推进剂的RBCC,并引入轴对称可调进气道和双凹腔火焰稳定技术,通过高保真CFD模拟实现亚燃/超燃模态性能优化。针对飞行弹道,团队创新性地将弹道建模与发动机进行耦合建模与优化,并提出高鲁棒性内外环L1自适应控制,实现对多个被控对象进行控制分配。
3
“人工智能+”专项赛
基于线驱动的具身智能水下灵巧手
![]()
![]()
推荐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团队成员:张中航、孙梦、马佳新、赵炳鉴
指导教师:文力、左宗灏、齐特
项目简介:近年来,随着全球海洋资源开发步伐不断加快,深海探测技术也在飞速迭代升级,人类对深海环境的探索已从科学考察拓展至资源开发、生态监测、应急救援等多元化应用场景,然而,较为传统的刚性机械手在深海极端的高压低温环境,应对深海精密仪器操作以及深海文物、地质样本抓取等任务,普遍存在适应性差、操作精度不足、容易损坏样本等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本项目提出了一种可应用于深海高压、低温环境的线驱动多模态、多控制方法的四手指灵巧手,并对其抓握性能进行了实验检测。
“排球e学”智慧排球教学与训练系统
![]()
![]()
推荐学院:计算机学院
团队成员:王琳皓、刘志千、陈子祥、白天宇
指导教师:张永飞、盛春媛、李露
项目简介:“排球e学”智慧排球教学与训练系统利用计算机视觉和多模态大模型,打造创新的在线体育教育平台,集规范化深度视觉分析系统、多目标轨迹追踪导航、AI智能战术分析大脑于一体,打破传统教学时空限制,实现排球教学训练过程的一体全方位覆盖。教师可高效管理教学活动并实时监控学生动态;学生可上传训练视频,获得AI智能分析和专业反馈,提升训练质量。利用轨迹追踪及RAG检索增强技术,大模型在排球战术分析与决策支撑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星际守望——地基光学仿真赋能的空间智能监测系统
![]()
推荐学院:宇航学院
团队成员:张超群、周巧亚、黄湘、王子恒、陈泉桦、张元一、王奕飞、朱礼轩、张默涵、罗寒冰
指导教师:张余、尹继豪、王立东
项目简介:随着航天活动频繁,太空安全面临严峻挑战。项目以地基光学为基础,构建高精度智能化的空间目标监测体系。首先,针对数据不足和仿真复杂度高问题,项目提出高效轨道仿真方法,建立覆盖各类典型轨道的基准开源数据库;其次,为提升目标识别精度,项目创新采用双流检测网络,动态支路利用跨帧注意力建模运动特征,静态支路采用多尺度特征融合提取形态信息。最后,项目结合动力学方法与KAN神经网络,通过初轨确定、轨道改进和精密定轨三阶段优化,实现短弧段条件下的高精度定轨。
![]()
再次祝贺获奖的北航师生!
未来,学校将持续推进
科技创新教育
为青年学子搭建更广阔的实践舞台
让更多的北航学子在科技攻关中
挑大梁、当主角
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贡献青年力量、北航力量
出品丨航小萱®工作室
素材来源丨校团委
编辑丨汪子权 李彤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