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中国终于还是卖身了。
11月4日,星巴克宣布与“中国另类资产”管理公司博裕投资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成立合资企业,共同运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业务。
![]()
该合资企业由博裕占60%股权,星巴克保留40%股权,并将继续作为星巴克品牌与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和授权方。
截至9月28日,星巴克中国在大陆还有门店8,011家,但它计划未来扩展到2万家。
星巴克中国的26年风雨
![]()
都说人生就像咖啡,是苦是甜也只有自己喝了才知道。
对于星巴克中国来说,曾经的咖啡或许甜过,但近些年是越来越苦,才把自己弄到卖身。
1999年,星巴克在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开设了中国内地第一家门店,到现在已经26年了。
公司初期通过本地企业合作,分区域经营,逐步建立市场基础。
2007年,星巴克逐步收回区域经营权,实现全资控股,加速门店扩张。期间推出本土化产品(如绿茶拿铁、黑芝麻抹茶星冰乐),并开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店,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2018年开始,瑞幸、库迪等本土品牌异军突起,但星巴克没有及时调整策略,让自己走到了今天的卖身,当然,这卖身也可能是基于自身战略调整。
咖啡国际巨头的“四个错”
![]()
不过,归根结底,星巴克在中国近些年还是犯了“四个错”:
1、傲慢之错
星巴克长期以“行业最高标准”自我标榜,却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屡屡跌破底线。
2021年12月,星巴克两家门店被曝光使用过期食材,连续登上微博热搜,引发公众信任危机。
这要是发生在现在,舆论压力这么大,星巴克凉得只会更快。这就是短视构成的。
2、贪婪之错
星巴克对门店的营业额和利润率有着严格考核,这种业绩导向的文化间接导致了门店的违规行为,门店会想办法以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方式压缩成本。
近一个月以来,有消费者投诉称吃星巴克下午茶拉肚子,喝星巴克咖啡喝出一只苍蝇等,星巴克都无一回复。
3、迟钝之错
18年后,本土咖啡品牌以低价,高频上新、数字化策略快速崛起,星巴克却墨守成规。直到2025年6月,星巴克才首次在中国市场实施降价。
所以,2023年,瑞幸咖啡年销售额就超过星巴克,成为中国市场第一了。同时,星巴克在中国咖啡市场的份额从2019年的34%降至去年的14%。
4、僵化之错
降价反应慢了,扩展步伐还慢。因为,星巴克直营模式重资产、高成本,扩张速度受限,在下沉市场,星巴克的步伐远不及本土品牌。截至2025年3月,瑞幸在三线及以下城市的门店占比达33.19%,库迪更是高达38.24%。
如今,星巴克中国的“卖身”,恰如一头困兽在铁笼中的挣扎。当然,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或可借助其本土资源和经验,加速门店扩张,例如通过加盟或轻量化门店模型(如“小而美”门店)提升下沉市场渗透率。
但很明显,如今这个咖啡跨国巨头在中国市场的光环正在消退,未来的竞争,将是本土化深度与反应速度的较量。
图片来源,网络若侵权,可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