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重庆“母城”,渝中区高楼林立、人流车流如织、空间高差大、老旧小区多,是典型的“超大城市心脏地带”。
![]()
“十四五”期间渝中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现代化治理成效新闻发布会。
如何在寸土寸金中实现安全、便捷、宜居、智慧的协同治理?11月4日,渝中区政府新闻办召开“十四五”期间渝中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现代化治理成效新闻发布会,介绍当地如何以城市治理精度绘就“母城”底色。
构建“1+7+11+N”城市治理指挥体系
发布会上,渝中区治理中心主任、区城治办常务副主任陈大斌用一组组翔实数据、一个个创新场景,勾勒出一幅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现代化治理的生动图景。
他介绍,构建“1+7+11+N”城市治理指挥体系,打造区城治办、区治理中心、“两办”值班室一体指挥中枢,纵向贯通解放碑等7个一线指挥部和11个街道基层治理中心,横向协同公安、应急等N个部门,实现快速响应。
“区治理中心归集接入摄像头、烟感等231类、65.78万台物联感知设备,覆盖2005栋高楼、51座桥梁、13个隧道、2032公里地下管线,实现24小时全天候智能监测预警。”陈大斌介绍。
在智慧服务上,当地推动1451项服务事项上线运行,按时办结率达100%,“最多跑一次”比例提升至99.45%。依托“民呼我为”高效纳管群众诉求,闭环解决群众身边“关键小事”7.4万件,办结率100%。
“渝中坚持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相结合,不断提高城市‘颜值’和‘气质’、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陈大斌介绍,当地实施十八梯、山城巷等城市更新项目,已累计焕新老旧小区800万平方米。
组建城市智治“中枢大脑”
如今,在数字重庆建设的澎湃浪潮中,渝中区正以“数”为笔、以“智”为墨,通过“用数据说话、靠系统联动、让智能决策”,努力为全市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现代化治理贡献“渝中样本”。
渝中区委改革办副主任何奇介绍,当地坚持“一数一源一标准”全生命周期治理,归集治理数据4556类、41.29亿条,动态合格率保持100%;推动全区56个应用接入IRS统一管理,基本建成算力存储“一朵云”、通信传输“一张网”、数据要素“一组库”和数字资源“一本账”。
通过强化区街两级治理中心主轴功能,渝中不断健全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和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并探索基于两级治理中心全量部署、统筹调度城市重点工作,实现两级治理中心活跃度和贯通实战能力持续提升。
面对高楼消防、设施运行、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渝中区聚焦“AI+综合场景”建设,承接市级综合场景9个、区级部门和街道综合场景30个,以“小切口、大场景”积极打造一批能够破解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瓶颈的数字化应用成果,着力构建善感知、会思考、有温度、可持续的智慧城市治理形态。
打造“大综合一体化”执法新范式
作为超大城市中心城区核心区,渝中区以“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为抓手,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渝中区司法局副局长高振新介绍,目前,全区已将992项执法事项划入综合执法队伍,形成资源集中、权责清晰、运转顺畅的基层执法新格局。
在推动执法运行高效协同上,渝中在全市率先出台街道综合执法“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规则,部门响应率保持100%,联合开展“综合查一次”执法百余次,有效破解网约车揽客、占道经营、旅拍乱象等治理难题。
对于热门景区洪崖洞,当地打造全市首个景区综合执法场景,实行“一个区域、一支队伍、一体运行”,旅游投诉同比下降21.31%。在解放碑商圈通过探索“1个专班统筹+4个片区协同”执法模式,推动商圈治理从“乱象整治”向“长效护航”升级。
同时,深化数字赋能,行政检查与行政处罚实现全程网办、全程监督,办案时间压缩50%以上。全市率先推广“扫码入企”监管模式,全力营造“守信激励、无事不扰”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为市场主体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老旧小区改造跑出幸福“加速度”
消隐患保安全,补功能促便利,提环境增幸福。
渝中区住房城市建委党委委员、副主任曾理介绍,“十四五”以来,渝中区坚持“消隐患、补功能、提环境、留记忆、强管理”原则,不断提升老旧小区居住品质。
“我们联合街道、社区开展‘拉网式’排查,靶向推进三大专项整治。”据了解,当地织密消防安全“防火网”,实施约1400栋建筑消防隐患整治;筑牢建筑本体“安全墙”,消除1700余栋建筑外墙安全隐患;根治环境安全“老大难”,综合整治小区边坡等隐患,让居民安全感满满。
聚焦居民生活便利需求,补齐片区公共配套服务功能,新增社区食堂、养老和托育机构,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推进电梯加装工程,完成190台电梯加装;引入社区商业服务,让居民获得感触手可及。
此外,坚持“微改造、巧利用”理念,营造便捷畅通的宜居空间,比如在红球坝片区-枣子岚垭片区老旧小区改造中打通院落围墙,有效增强空间连通性;塑造山水巴渝的城市风貌,利用消极空间打造休闲场所;培育自信包容的人文环境,绘制历史文化手绘墙,让居民幸福感清晰可见。
“缓堵促畅”助力出行环境优化
“十四五”期间,渝中区聚焦群众出行需求,从堵乱点治理、未贯通道路打通等11个关键领域发力,推动“缓堵促畅”工作向纵深开展,取得阶段性成效。
“具体工作推进方面,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渝中区城市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熊槐宁介绍,一是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解放碑地下环道成环运行,15条道路完成路面整治,18项道路新建扩建项目完工,预计“十四五”期末新增通车里程约17.3公里,路网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是优化道路交通管理措施,开展堵乱点综合治理30处、路口精细化治理23处、优化交通组织165处。“虎踞路单向通行”改造项目、“华一坡片区路网更新”项目等多个项目入选公安部全国精品案例,为全国同类城市提供借鉴。
三是构建绿色出行体系,打造“轨道+公交+慢行”一体化绿色出行网络。“十四五”期间,预计渝中区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58%,其中轨道交通占公交出行比例达70%以上,绿色出行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选择。
构建六大应急管理体系
渝中区应急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周建介绍,渝中区严格对标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要求,锚定“13466”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方向,深耕安全韧性城市建设,构建“全方位、全链条、全灾种、全天候、全社会、全场景”六大应急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城市安全治理效能。
比如在构建高效统一的“全方位”组织指挥体系上,充分发挥应急委、安全生产委员会、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三委”统筹作用,健全完善区、部门、街道三级应急指挥架构,形成“每日问安、每周议安、周月调度、每季部署”的常态化指挥调度模式。
在夯实基础完备的“全天候”支撑保障体系上,新建监测预警摄像头39个,配备各类应急救援装备660台套。加强空天地一体化应急通信网络建设,推进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落地,完成22处避难场所预警设备安装。
在建设智慧赋能的“全场景”数字应急体系上,开发“公共安全智控”“住改仓安全监管”等特色应用,归集数据5800余条,闭环处置相关事件超万件;并建成现代化指挥中心,实现“一屏统揽、一图掌控、一网联动”,构建起覆盖全过程的数字应急体系。
上游新闻记者 王梓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