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近日,浦东国际法律服务园共享仲裁庭内,一场双方当事人皆为欧洲公司的临时仲裁案件开庭并裁决。这是全国首例“海事调解+临时仲裁”案件,也是全国首例以和解协议中的仲裁条款启动程序的临时仲裁案件,从和解协议的达成到仲裁裁决,浦东积极参与并全力推动完成。新民晚报记者在“引领区五周年”集中采访中了解到,该案不仅是海事纠纷解纷模式的一次创新,更是中国涉外法治实践的一次重要突破。
该案的成功办结,是浦东新区司法局围绕引领区建设、推动国际法律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生动缩影。5年来,浦东以制度型开放为引擎,以国际规则对接为突破,以法治护航企业“走出去”为重点,加快推进上海国际法律服务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
![]()
徐程摄
对接国际规则:从破冰到全面推广
在位于邹平路的浦东国际法律服务园,记者看到,虽然今年6月才正式开园,但短时间内,这里已然成为各种涉外法律服务的“朋友圈”集聚地。浦东司法局、自贸区法庭、公证处、律所、商事调解组织、法律科技公司等陆续进驻于此,法律从业人员、当事人等不必四处奔波,“进一门”便可处理许多相关法律事务。该园区逐步发挥全链条法治机构集聚、法律功能无缝衔接、法治空间集约共享、法律服务“最多跑一地”功能平台作用。
一楼的共享仲裁庭,正是上述海事纠纷案件的开庭地。“真的没想到,自和解协议签订到做出仲裁裁决,仅用了11天,与诉讼等纠纷解决方式相比还节省了费用,高效、便捷、经济。”英国公司代表对浦东速度表示惊叹。
该案仲裁员张振安介绍,本案当事人一方为英国某船舶设备公司,另一方为希腊某船舶公司,双方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发生争议,向上海海事局调解仲裁服务平台求助。考虑到两家欧洲公司对仲裁认可度高的情况,结合案情特点,浦东新区司法局主动跨前,与上海海事局共同研究以调解融合仲裁的方式推进纠纷解决。即在开展调解的过程中,以尊重双方意愿为前提,先行明确双方达成的协议内容将以临时仲裁裁决的方式赋予其法律强制执行效力,从而让纠纷双方吃下“定心丸”,最终高效地推进双方签订了和解协议。
事实上,早在2024年8月,全国首例外方当事人申请在华临时仲裁案在浦东开庭。2025年10月,全国首例“海事调解+临时仲裁”案件再度在此开庭并做出裁决。浦东新区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处处长俞四海表示:“我们不仅要推动个案落地,更致力于构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临时仲裁机制,以此赋能临时仲裁,使其真正成为浦东海事商事纠纷解决的重要选项。”
![]()
受访者供图
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倪静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浦东在商事调解制度建设上的探索具有全国示范意义,是中国法治创新与国际规则对接的重要先行区。“浦东以地方立法形式率先确立商事调解制度框架,展现了法治自信与制度创新的前瞻格局。这不仅为全国商事调解立法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更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法治支撑样本。”同时,她建议,“下一步应以制度落地为关键,推动调解组织管理、税收激励、人才认证等配套机制的系统完善。同时,加快建设涉外法治人才储备库,形成从制度创新到人才保障的全链条支撑,助力浦东在全球商事争端解决体系中发出更强中国声音。”
目前,浦东正研究以浦东新区法规形式,为推进临时仲裁工作提供法治保障。“通过‘海事调解+临时仲裁’途径,高效便捷解决各方当事人的纠纷,并选择浦东作为临时仲裁开庭地,充分表明越来越多的外方当事人认可浦东新区良好的营商环境,浦东有望成为国际商事争议解决的‘优选地’。”上海海事大学原校长於世成教授认为。
![]()
制度型开放:从首创性改革到人才立法
不久前在浦东国际法律服务园的律师审批窗口,上海功承瀛泰律师事务所负责人陈柚牧刚刚递交了聘请“外籍法律顾问”的申请材料。该律所准备聘请新加坡籍律师。
2025年9月上海市司法局出台《关于上海律师事务所聘请外籍律师担任外国法律顾问试点工作实施办法》,该申请获得市局审批后,将成为该办法生效后,在上海市落地第一人。
“这位新加坡律师精通海运法律,他的加入让我们能为客户提供更精准的跨境服务。”陈柚牧说。
浦东新区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黄爱武在采访中透露,浦东正在积极推动《上海市支持浦东新区开展涉外法律服务人才特许执业若干规定(暂定名)》立法。“这部浦东新区法规将允许具有境外律师执业资格的中国籍涉外法律服务人才,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在浦东从事相关法律服务业务,进一步打破人才流动壁垒,加快一流高端涉外法律服务人才集聚。”
受访者供图
此外,浦东还在全市首创“律所入驻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推动高校与律所联合培养高端法治人才。目前已有5家律所成为浦东新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入驻单位,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开展课题研究。日前,北京德和衡(上海)律师事务所与华东政法大学的2名法学博士后已完成合作签约,正式入驻律所开展前沿法律实践课题研究。
“我们要打造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法律园区’,而是一个法治创新和人才集聚的‘特区’,成为上海建设‘五个中心’核心区和浦东引领区建设的支撑与保障。”黄爱武说。
护航“走出去”:成为涉外法律服务先行者
在浦东国际法律服务园7楼的“法智创享家”空间,上海浦东新区中泰金融商事调解中心主任胡涛正与团队讨论一起跨境金融纠纷的调解方案。今年,该中心将总部迁至法律服务园,享受低租金和政策叠加优势,业务量同比增长近三成。
原来,这个空间依托浦东新区支持双创产业发展的“两个100万”政策,为法律科技企业、初创法律服务机构等提供低租金办公共享空间。
此外,浦东还推出“国际化发展行动”,支持律所在境外设点。目前已有12家律所在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设立35个分支机构和合作办公室。黄爱武表示:“我们要让浦东律所成为企业出海的‘护航舰’。”
在服务手段上,浦东也不断创新。包括发放“法律服务券”,降低企业涉外维权成本;升级“上海东方域外法律查明服务中心”,提供121个国家地区的法律查询服务;在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内设立“法治功能区”,打造国际仲裁、商事调解“开庭优选地”等。
![]()
徐程摄
5年来,浦东从“试验田”成长为“引领区”,从“并跑”到“领跑”,法治始终是其核心竞争力。从全国首部省级商事调解领域地方性法规,到首例“海事调解+临时仲裁”案件;从首家外籍法律顾问申请,到推动浦东律所发布首批“出海同行”境外合作律所清单……每一项创新,都是浦东法治改革创新的生动实践。
“浦东不仅要成为全球经济要素的汇聚地,更要成为涉外法律服务的先行者。”黄爱武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市委关于抓紧推动‘三聚集’工作部署要求,推出国际法律服务中心核心承载区行动方案2.0版,以法商融合创新为驱动、以制度型开放为支撑、以法治护航企业‘走出去’为重点、以国际规则对接为突破,为高水平‘走出去’和高质量‘引进来’提供坚实法治保障,为浦东引领区建设,为上海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和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更大努力与贡献”。
原标题:《浦东引领区建设五周年|法治创新赋能,浦东打造国际法律服务中心核心承载区》
栏目编辑:顾莹颖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宋宁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