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4日讯烟台南山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对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以山东裕龙石化有限公司裕龙岛炼化一体化等标志性工程为关键抓手,统筹谋划专业布局,深入探索并实践了“三平台四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切实解决地方高校化工类专业教育实践教学资源滞后、产教协同机制薄弱、科教融汇转化不足等问题,为区域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搭平台破滞后“三平台”强化实践教学
学院以实验实训、科研创新、产业实践三大平台为载体,融合工业级装置与虚拟仿真,将真实生产与前沿技术融入教学,实现学生工程能力与岗位需求对接。一是依托工业级核心设备构建体系化产教融合实训体系。基于真实生产场景,设计“设备操作-单元模拟-系统调控”三级能力进阶训练模块,让学生从掌握单一设备运维,逐步提升至复杂生产单元优化、全流程系统调度的综合能力;同时,围绕能源化工核心领域,打通“聚合反应→材料表征→终端制造”全产业链实践路径,将高分子合成、性能检测、产品成形等关键环节融入实训课程,使学生在沉浸式实践中理解产业上下游逻辑。
二是开放科研平台,转化科研资源。学院面向本科生全面开放科研平台资源,重点推动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纳入本科生实践教学体系,打破科研与教学的壁垒。同时,建立科研案例转化机制,将前沿科研成果提炼为教学案例、转化为创新创业项目素材,让本科生在接触真实科研场景中提升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实现科研资源向育人资源的有效转化。
三是搭建产业实践平台。学院与多家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引入企业3D虚拟仿真资源,运用数字孪生与企业3D仿真资源,构建“云端—线下”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产业技术迭代与教学更新同频共振。通过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和校企共建云端实习基地,实现高危高成本工艺的无限次安全实训,突破传统实践教学的安全、成本与时空限制。该路径有效推动教学内容与企业主流技术同步更新,解决了实训条件滞后产业发展的核心痛点,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不间断、前沿化的实践体验,极大提升了工程实践与技术创新能力。
创机制解薄弱“四协同”优化育人生态
学院围绕“教材—技术、教师—工程师、认证—需求、实训—岗位”四个维度,将企业元素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流程。一是教材与技术协同方面,以产业技术迭代为导向推动教材内容动态更新,邀请企业技术专家深度参与教材编写,将企业最新技术标准、生产工艺参数、典型工程案例融入教材体系,引导学生围绕生产线中的技术难题开展探究式学习,将教材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是教师与工程师协同方面,深化“双导师制”实施,推动校内教师与企业工程师两类师资深度融合,形成“教学能力+产业实践能力”的互补支撑体系,全面推行本科生毕业论文“校企双导师联合指导”模式,将企业真实技术攻关项目、生产优化课题分解转化为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由校内导师把控学术规范与研究方法,企业导师提供产业实践视角与技术指导,确保论文(设计)既具备学术价值,又能解决实际产业问题,切实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科研应用水平。
三是认证与需求协同方面,联合头部企业与权威行业协会共同开发特色技能认证标准,以企业核心岗位能力要求为核心,将设备运维、工艺优化、质量检测等关键岗位技能指标系统融入认证体系,形成“岗位需求—认证标准—教学内容”的联动机制。在此基础上,将认证所需的实操知识与技能训练,精准拆解并融入专业核心课程与实验教学模块,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同步积累认证所需能力。
四是实训与岗位协同方面,学校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围绕企业岗位核心需求设计实训项目,将岗位必备的操作技能、安全规范、质量控制要求融入实训课程;同时企业深度参与实训环节,提供与岗位技术标准同步的设备支持,并派驻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担任企业导师,负责传授实操技巧、讲解行业规范,实现“实训内容与岗位需求精准匹配、实训过程与生产流程高度同步”,让学生在实训中提前熟悉岗位工作场景与业务流程,达成“实训即上岗预演”的效果。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实训考核标准,以企业岗位胜任力要求为依据,从操作熟练度、问题解决能力、安全生产意识等维度对学生实训成果进行评估,确保实训质量与企业用人标准无缝衔接。针对实训中暴露的技能短板,校企联合开展专项强化训练,帮助学生及时弥补能力差距,为毕业后快速适应岗位、缩短职业适应期奠定坚实基础,真正实现从“校园学习”到“岗位实践”的平稳过渡。
构体系促融合“研产赛创”深化科教融汇
学院着力构建“研产赛创”深度融合的育人体系,系统推进科教资源向教学与创新实践转化。一是建立“科研与产业项目教学化”分层转化机制,将教师纵横向课题、企业技术难题等科研资源,系统转化为基础应用、综合应用和创新开发三个层次的教学案例,打通科研向教学转化的路径,让学生在课堂中接触产业前沿问题,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需求的精准对接。
二是打造“研产赛创”一体化实践载体,依托校企合作基地、科研实验室等平台,围绕真实科研课题和产业需求设计实践项目,引导学生以科研项目为基础参与学科竞赛,以竞赛成果为支撑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形成“科研筑基—产业赋能—竞赛检验—创业落地”的闭环,切实提升学生的科研应用能力与创新创业素养。
三是构建以应用与创新能力为导向的考评与激励体系,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取得创新成果、竞赛获奖等纳入综合评价,同时将教师推动科研资源教学转化的成效纳入业绩考核,双向激发师生参与科教融汇的积极性。
闪电新闻记者 苏佳 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