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的公布,让不少想要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再一次萌生“等一等”的念头。
![]()
这其中,新标准新增底部撞击测试,考查电池底部受到撞击后的防护能力;新增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300次快充循环后进行外部短路测试,要求不起火、不爆炸等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更成为车企们需要强制达标的安全保障。
![]()
数据显示,2022 年新能源车自燃事件中,38.67% 发生在静止停放时,9.33% 因碰撞引发。
![]()
显然,明年7月1日的新国标实施后,这些场景的自燃风险将大幅降低。例如,新国标中的底部撞击测试模拟极端路况,要求电池在受到撞击后无泄漏、外壳破裂、起火或爆炸现象,这相当于给乘客多了一层 “保命符”。
![]()
对于大多依赖外部采购电池的汽车厂商们来说,新国标要求他们必须采购符合更高安全标准的电池,这将直接导致采购成本上升。同时,自身的整车系统集成和热管理设计能力也将面临严峻考验。
某些以性价比为主要卖点的品牌(如部分A0级电动车厂商),采用的电池可能难以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满足新国标,所以,要么被迫涨价失去市场竞争力,要么需要投入巨资重新研发,陷入两难,这也将进一步加速行业洗牌,缺乏核心技术、资金链紧张的品牌很可能被淘汰出局。
![]()
毕竟,电池相关的火灾往往发展迅猛,5分钟的预警和延缓时间至关重要。根据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数据,2022年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车火灾率同比上升了32%,高于燃油车,这引发了广泛的安全焦虑。
![]()
而新国标从国家强制层面回应了这一焦虑,将极大减少因电池热失控瞬间引发爆炸、吞噬车辆的这种最极端事故。
在此之前,各家宣传的安全标准不一,消费者难以辨别。新国标提供了一个所有上市车辆都必须遵守的、统一的、最低的安全底线,增强了消费者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的信心。
当“不起火、不爆炸”从企业的宣传亮点,变成了行业的准入资格。下一步的竞争将围绕 “如何以更低的成本、在更长的周期内实现更高的安全冗余” 展开。
![]()
显然,车企们从根本上解决电池安全问题的终极方案被认为是使用不可燃的固态电解质。新国标对液态锂电池安全性的严苛要求,从市场需求端倒逼产业链加大对固态电池的研发投入。虽然全固态电池大规模商用尚需时日,但半固态电池作为过渡方案,正加速走向市场,而部分车企已经开始搭载卫蓝的半固态电池。
2025新能源汽车国标的出台,是一次深刻的行业供给侧改革,不仅仅是强制性地抬高了整个行业的安全门槛。
![]()
对于消费者而言,意味着未来购买的新能源汽车将获得一份由国家背书的、更可靠的安全保障。对于行业而言,更加速了技术落后产能的出清,指引资源向更安全、更集成的技术路线集中,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量”的扩张,迈向“质”的飞跃,最终实现健康、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图片来源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