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人自古就爱海棠,并广泛种植。陆游曾诗赞“成都海棠十万株,繁华盛丽天下无”,唐宋时,西蜀海棠与洛阳的牡丹、扬州的芍药齐名。 三苏祠是苏轼的出生地和成长地,祠堂园区内一直保留着与他相关的海棠景致。“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海棠,成为了苏轼寄托情怀、彰显风骨的精神之花。
![]()
▲活动现场
11月4日,在四川省眉山市三苏祠内东坡盘陀像前,“万里海棠归 千年文脉传”宜兴海棠移植眉山文化交流活动上,眉山三苏祠博物馆馆长陈仲文从江苏宜兴市政协副主席洪雅手中接过了来自宜兴海棠园的海棠。
这株海棠是从900多岁的西府海棠母株上通过高枝压条技术成功培育的新株,如今它跨越山河,正式在东坡故里安家落户。相传海棠母株是当年苏东坡亲手所栽。
苏轼一生所至之地甚多,宜兴是其到全国县邑中次数最多的一个,嘉祐二年(1057年),高中进士的苏轼在琼林苑宴会上,与宜兴的蒋之奇、单锡一见如故,并订下了“鸡黍之约”(约定到宜兴卜邻而居)。据史料显示,在北宋熙宁、元丰年间,苏轼曾多次到宜兴游历。他在这里买田置业,甚至有意终老于此,写下了“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的诗句。
相传苏东坡在宜兴游历期间,曾将海棠种植在桥闸口名士邵民瞻新宅“天远堂”内,苏东坡在后来的书信中,也十分惦念这株海棠,每每提及“海棠无恙乎?”学生则答:“海棠无恙。”
岁月流转,历经风雨,1952年,这株海棠主干被台风刮断,后继生枝干,叶茂花盛。1982年,在邵氏后裔邵伯棠先生的奔走下,当时的宜兴县政府拨款在海棠树四周建围墙,辟为海棠园。如今,每到春天,海棠花开满园,成为人们追忆苏东坡与宜兴情谊的场所。
江山万里心相连,一树海棠寄深情。
![]()
▲三苏祠的海棠树
2024年深秋,眉山与宜兴两地因“海棠无恙 东坡依旧”的约定而牵手,共同签署合作备忘录,开启了以海棠为媒的交流之旅。双方约定,依托现代花木培植技术手段,分枝培育后移栽眉山三苏祠。
今年春天,眉山市住建局和三苏祠博物馆的园林专家再赴宜兴,与当地同仁一道,从宜兴海棠园900多岁的西府海棠母株上,通过高枝压条技术成功培育新株。
![]()
▲移栽海棠
今年11月4日上午活动结束后,与会嘉宾还一起将来自宜兴的海棠新苗,移栽在了三苏祠海棠亭处。
“通过东坡海棠,似乎可以看见,900多年前手持海棠的东坡漫步走来。”宜兴市相关负责人说,“今天,是一株海棠千年情谊的‘归乡’。”
眉山市相关负责人表示,承载着宜兴人民深情厚谊的海棠新苗,跨越千里,在东坡故土安然落户。这不仅仅是一次草木的移植,更是两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
红星新闻记者 蒋麟 摄影报道
编辑潘莉
审核 王光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