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阿姨今年刚满62岁。她是社区里出了名的“健康达人”:滴酒不沾,烟更是从未碰过,每日早睡早起,对养生书籍爱不释手。
前阵子小区饭桌上,邻居李大爷却突然冒出一句:“听说有的人不抽烟不喝酒反而更短命,这到底真的假的?”话音刚落,饭桌上顿时炸开了锅。
有人点头表示早就听说过,有人摇头说这种说法就是“道听途说”。面对猜测和争论,王阿姨反而心生疑窦:她十几年恪守的习惯,真的值吗?
![]()
烟酒不沾到底会让寿命缩短,还是更健康长寿?北大最新一项大数据研究或许能揭开谜底。结果似乎和不少人的常识大相径庭。
到底是“适度烟酒有益”,还是“滴酒不沾才长寿”?尤其是第三个细节,很多人可能都忽视了。带着疑问,一起来看看科学怎么说。
社会上一直流传着“适量饮酒有益健康”、“有的百岁老人偶尔小酌仍长寿”等说法,让很多人怀疑烟酒的危害是不是被夸大了。
来自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最新样本回顾性队列研究,针对中国30万余名成年人进行了长达10年以上的随访。数据显示:
完全不吸烟的人,因全因死亡率风险比吸烟者低22.6%;滴酒不沾者,因心血管、肿瘤等慢性病死亡风险明显降低,部分指标降低幅度高达17.4%;男性吸烟与不吸烟者,预期寿命相差可达7-10年。
![]()
研究团队分析认为,烟草中的焦油、一氧化碳、尼古丁等有害成分,会严重损伤呼吸、心血管和免疫系统。而酒精则易导致肝脏损害、心律失常及多种癌症风险升高。
即便是所谓“适量”饮酒,也难以逆转长期健康损失。至于民间流传的“滴酒不沾反而短命”,更多是个别案例误读或幸存者偏差,并无研究证据支持。
现实中,许多重视养生的中老年朋友坚守不沾烟酒这一底线。那么,如果坚持下去,身体会发生哪些积极转变?
据中华预防医学会、哈佛大学慢性病流行病学研究,以及中国疾控中心长期社区数据反馈,主要包含以下3~5种表现:
心脑血管更健康:冠心病、脑卒中等风险整体降低约26.3%-37.8%。不吸烟、不饮酒的人群,动脉硬化指标(如颈动脉内膜厚度)下降,血管弹性提升。
![]()
肝肾负担大减:一项涵盖1.5万人群的横断面数据显示,滴酒不沾组ALT、AST数值异常概率低于饮酒人群12.7%-18.5%,肾功能损害概率同步降低。
肺功能更好,慢阻肺发病率降低13.5%。不吸烟者呼吸道慢性炎症、慢性咳嗽等症状明显更少,肺活量和基础氧合水平均有提升。
肿瘤、恶性肿瘤死亡率下降。美国匹兹堡大学曾对亚洲多国对比结果发现,无烟酒者的消化系统肿瘤(包括食管癌、肝癌等)发病率低约20%-25%。
![]()
寿命显著延长:长期随访分析表明,烟酒不沾人群的“无疾病生存期”可延长6-10年,且生活质量指标(如自理能力)也更占优势。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这些优势并不是立刻就能全部体会到,而是在坚持3年以上才更为明显。如果中途改变习惯,例如偶尔“放纵”饮酒、吸烟,长期累积风险依然不容小觑。
很多人明知烟酒有害,却很难“说断就断”。其实,逐步替代、环境干预与心理调适都是成功戒烟戒酒的有效路径。
设定明确底线,逐渐缩减。从“每月少一支烟/一杯酒”开始,逐步减少次数和量,不要一刀切增加撤断焦虑。
替代法与支撑环境。用坚果、茶饮、无糖口香糖代替烟酒产生的口腔刺激感;家属共同参与、劝导,并建立无烟酒小圈层,减少诱惑。
![]()
觉察复发高风险时刻。比如聚会、节假日、压力大容易出现烟酒诱惑。提前准备其他消遣方式,转移注意力。
寻找正向激励。固定体检、记健康日记,关注自己指标细微改善,每次坚持都奖励自己。可与同伴比赛,看谁维持时间更长。
及时就医。对有烟酒依赖较强的人,建议寻求专科门诊帮助,必要时用药物、心理辅导等科学手段干预。全国各大三甲医院均设有戒烟门诊和心理卫生支持。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