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北极星光伏学社)
碳排放双控的政策转向,彻底改变着分布式光伏的资产属性和商业回报模型,它为光伏发电赋予了超越电能本身的双重价值:电费节约的直接经济效益与碳资产增值的额外金融收益。
过去,企业投资分布式光伏的核心驱动力是节省高昂的工商业电价。但在碳排放双控的框架下,这笔经济账需要重新计算。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日渐成熟和扩容,为光伏的减排效益提供了直接的变现渠道。
全国碳市场在2024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交易量和交易额均创下历史新高。多个月份的交易价格突破了100元/吨大关,2024年末的收盘价稳定在97.49元/吨的高位。进入2025年,尽管价格有所波动,但随着更多高耗能行业的逐步纳入和配额的预期收紧,市场普遍预测碳价将进入长期上涨通道。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高耗能企业通过安装分布式光伏,其收益模型发生了质变。光伏电站发出的每一度绿电,不仅替代了等量的、附带碳排放成本的网电,节省了电费;其产生的减排量,经过核证后可以形成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在碳市场上出售获利 。
以2024年部分时段接近百元的碳价来看,一个中等规模的工商业光伏电站,每年通过碳交易带来的额外收益可达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元,这极大地缩短了项目的投资回收期,提升了内部收益率。过去被视为成本中心的屋顶,如今摇身一变,成了能持续产生现金流和碳资产的利润中心。
工业分布式:高耗能企业的减碳刚需
这是当前及未来几年内,确定性最高、市场规模最大的赛道。钢铁、化工、建材、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既是传统的用电大户,也是碳排放的重点监控对象。对它们而言,在厂房屋顶、闲置土地上建设分布式光伏,已从一道选择题变为一道必答题。
在碳排放双控体系下,这些企业的碳排放配额将日益收紧。超出配额的部分必须从市场高价购买,直接侵蚀利润。而利用自身广阔的厂房屋顶资源建设光伏电站,实现电力自发自用,是降低碳排放最直接、最经济的手段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已出台政策,要求新建或改扩建的高耗能项目必须配套建设一定比例的光伏发电设施,这进一步强化了其刚需属性 。
光伏+:破解消纳瓶颈,创造多元收益
随着分布式光伏渗透率的快速提升,尤其是在山东、河北、河南等装机大省,白天发不完,晚上不够用的间歇性问题日益突出,局部地区的配电网开始出现消纳瓶颈,即弃光现象 。“光伏+储能”和“光伏+虚拟电厂”的组合,正是破解这一难题、并进一步提升项目价值的关键。
光伏+储能:通过配置储能系统,光伏项目可以将日间富余的电力储存起来,待到傍晚用电高峰或电价更高时再释放使用或上网。这不仅实现了100%的电力消纳,最大化利用了屋顶资源,还能通过峰谷电价差套利,为业主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
光伏+虚拟电厂:虚拟电厂则是一种更高级的能源聚合与调度模式。它通过先进的通信和控制技术,将成千上万个分散的分布式光伏、储能、可调负荷等资源聚合起来,形成一个云端电厂,作为一个整体参与电网的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并获取相应的服务费用。
这意味着,分布式光伏不再是只能被动接受电网调度的电网友好型电源,而是能主动为电网提供支撑、创造新价值的电网支撑型资源。
场景化深耕:从屋顶到万物,光伏的无限延伸
如果说工业分布式是广度,那么场景化深耕就是深度。光伏的应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角落,与不同场景深度融合,创造出新的价值形态。
这包括但不限于:
“光伏+建筑” :即BIPV,将光伏组件作为建材直接集成到建筑上,实现有建筑处即有光伏。
“光伏+交通” :在高速公路服务区、边坡、隔音屏障,以及停车场、公交场站建设光伏车棚,为电动汽车充电桩提供绿色电力。
“光伏+农业” :在农田、鱼塘上方架设光伏阵列,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养殖,一地多用,提升土地综合利用效益。
“光伏+市政” :在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等能耗巨大的市政设施上铺设光伏,降低公共事业运营成本。
这些场景化应用对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定制化要求极高,不再是简单的组件和逆变器堆砌。它要求企业具备跨界整合能力,深刻理解特定场景的痛点和需求,从而开辟出一条条高附加值的细分赛道。
户用光伏精细化:从跑马圈地到深耕服务
户用光伏市场在经历了前几年的爆发式增长后,正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未来的竞争焦点将从单纯的安装规模,转向精细化运营。这涵盖了从前期勘测设计、金融方案支持,到中期的高品质设备供应、标准化施工,再到后期的智能化运维、发电量保险、资产管理等全生命周期的服务能力。
对于数以百万计的家庭用户而言,光伏电站是一项长达25年以上的长期资产。他们需要的不再是游击队式的低价安装,而是值得信赖的品牌、可靠的发电收益保障和无忧的售后服务。能够提供一站式、高品质、数字化解决方案的企业,将在存量市场的整合和增量市场的开拓中,建立起强大的品牌护城河。
![]()
未来,分布式光伏将成为企业能源转型的标配。对于企业来说,分布式光伏不再是选择题,而是降本、合规、增值的必答题。早布局一年,可能就意味着多省百万电费,在碳约束日益严格的未来占据先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