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 年北京的冬夜,空政话剧团《九一三事件》的演出刚刚落幕。掌声里,王光美走上舞台与演员一一握手,走到扮演林彪的演员面前时,她的手停在半空,随即侧身越过他,径直走向下一位演员。全场的喧闹瞬间凝固,唯有那位演员僵在原地,脸上却藏着难以抑制的喜悦。
这位让王光美生出情绪波动的演员,正是李雪健。彼时他刚从 8 年龙套生涯中崭露头角,第一次担纲主角就因表演过于逼真引发这样的场面。
![]()
多年后他坦言,那一刻的 “被拒绝”,是观众对他表演的最高认可。这种用生命贴近角色的演绎,在他四十余年的演艺生涯中,从来不是孤例。
从 “替位” 到 “惊魂”
李雪健能拿到林彪这个角色,始于一次偶然的发现。空政话剧团副团长曾在延安见过林彪,她注意到李雪健脸的下半部分与年轻时的林彪有几分相似,加上他个子不高、脸型清瘦,便让他先做 “替位”—— 也就是主角的替补演员。
这个机会让蛰伏多年的李雪健如获至宝。他把林彪的照片贴满宿舍墙壁,从早到晚对着看;反复播放林彪的讲话录音,模仿那种尖细晦涩的语调;专门跑到毛家湾、人民大会堂,采访曾经接触过林彪的工作人员。一位大会堂的老员工提到林彪有玩火柴的习惯,这个细节被他记在心里,最终成了舞台上画龙点睛的表演动作。
为了贴合林彪病态瘦削的身形,李雪健开始疯狂减重。他每天只吃少量食物,饿到头晕眼花也不放弃,短短一段时间就饿掉了 20 斤肉。
史铁生在文章中记录过这个细节:李雪健每次上台前还要刻意少吃,只为演出时能有 “手冰凉的感觉”,还原人物内心的阴鸷与虚弱。
第一次造型时,化妆师反复调整都觉得不像,直到李雪健干脆剃光了头发,镜子里的形象才让众人惊呼。
李雪健在《九一三事件》中饰林彪
![]()
空政文化部长黄河后来评价:“把这小子化妆后搁天安门上能把人吓死。” 法新社记者弗朗西斯・德隆更是在报道中写道,这位演员刻画的林彪 “是一个病态的有偏执狂的狂人”,表演引发全场轰动。
那场让王光美拒绝握手的演出后,李雪健没有丝毫委屈。他清楚,这种反应恰恰证明他抓住了角色的核心 —— 不是外在的形似,而是历史人物留在人们记忆中的深层印记。凭借这个角色,他拿下了中国戏剧最高奖 “梅花奖”,从 “替位” 彻底变成了舞台的中心。
从反派到英雄的 “自虐式” 塑造
李雪健的 “自虐式” 表演,在塑造正面角色时同样发挥到了极致。1990 年筹备电影《焦裕禄》时,他面临的质疑比演林彪时更甚:焦裕禄身高一米七八,他只有一米七二;焦裕禄肤色黝黑,他皮肤偏白;焦裕禄身形清瘦,他当时还有些微胖。焦裕禄的夫人徐俊雅一开始根本不认可这个人选。
李雪健在《焦裕禄》中饰焦裕禄
![]()
为了打消疑虑,李雪健重启了减重计划。这次他比演林彪时更决绝,每天只喝一碗白菜汤,配两片豆腐和一片白菜,实在饿极了就嗑几颗瓜子。
一个月下来,他的体重掉了 30 斤,颧骨凸起,眼窝深陷,站在镜头前不用化妆就有了那个年代干部的憔悴感。
他不止在外形上贴近角色。为了理解焦裕禄 “扔窝窝头打孩子” 的愤怒,他刻意保持饥饿感,让那种对粮食的敬畏刻进骨子里;为了还原焦裕禄带病工作的状态,他在拍摄时故意放慢呼吸,让身形始终保持微微佝偻,连手指的颤抖都练得恰到好处。焦裕禄的女儿焦守云看他如此投入,主动帮忙劝说母亲,徐俊雅最终被他的诚心打动,认可了他的表演。
1991 年颁奖典礼上,李雪健握着金鸡奖和百花奖两座奖杯,说出了那句流传至今的话:“苦和累都让好人焦裕禄受了,名和利都让傻小子李雪健得了。” 这句质朴的话背后,是他对角色的敬畏 —— 他始终认为,演员只是角色的载体,真正打动观众的,是角色本身承载的精神力量。
![]()
这种敬畏在《杨善洲》的拍摄中再次显现。为了演好这位退休后造林二十载的老书记,他再次减重,穿着杨善洲生前的衣服,拿着老人用过的拐棍,在云南山区跟着村民一起劳作。
影片首映时曾只有两名观众,其中一个是他爱人,但他没有懈怠,直到后来观众口碑发酵,有人发短信告诉他 “看哭了”,他才终于放下心来。
细节为王
李雪健的表演之所以能穿越时光,在于他信奉 “人物的一切品质和细节,都保存在原汁原味的生活中”。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近乎一种 “生活考古学”—— 他不仅要还原人物的外形,更要挖掘其行为背后的生活逻辑。
演《嘿!老头》里的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时,他没有凭空想象病人的状态,而是专门去医院蹲点。他观察患者如何忘记熟悉的人,如何重复无意义的动作,甚至留意到他们说话时嘴角会不自觉地轻微抽搐。
这些观察被他融入表演,当他饰演的刘二铁抱着旧收音机喊 “我儿子回来了” 时,那种真实的脆弱让无数观众落泪。
![]()
在《封神第一部》中饰演西伯侯姬昌,他设计了一个精妙的细节:出场时掌心搓着麦穗,轻轻吹走麦皮。
这个动作并非剧本所有,而是他查阅史料得知姬昌 “少时参与农牧” 后特意加入的。正是这个细节,让这位商周时期的贤王瞬间摆脱了脸谱化,多了几分烟火气。
同场演员此沙回忆,拍摄时李雪健一个坚定的眼神就让他 “汗毛直立”,那种气场恰恰来自对角色细节的全盘掌控。
![]()
演话剧《茶馆》里的王利发时,他特意去老北京的胡同里转悠,看老掌柜如何招呼客人,如何在乱世中察言观色。
他发现旧时掌柜递茶时会微微弯腰,手指绝不会碰到杯口,这个小动作被他带进舞台,让王利发的圆滑与无奈跃然纸上。这种对生活细节的捕捉,让他塑造的每一个角色都有了 “可触摸的真实”。
他从不给自己的角色贴标签,哪怕是反派也不例外。演《上海滩》里的冯敬尧,他没有只表现黑帮教父的狠辣,而是通过 “给手下夹菜”“听戏时轻打节拍” 等细节,展现角色江湖气背后的人情味儿。他说:“演坏人不能只演坏,得先演他是人,是人就有复杂的心思。” 这种表演理念,让他的角色跳出了非黑即白的窠臼。
![]()
把 “傻劲” 藏心底
李雪健常说自己是 “傻小子”,当年演林彪时是 “傻小子睡凉炕的劲头”,后来演焦裕禄时是 “傻呵呵地较真”。这种 “傻劲”,本质上是对艺术的纯粹敬畏。在流量至上的时代,他始终坚守着 “演员” 二字的本质 ——不是明星,而是角色的仆人。
早年在工厂当车工、在部队搞宣传的经历,让他始终保持着对基层生活的感知力。演《渴望》里的宋大成,他就把工厂同事的憨厚、热心劲儿挪到角色身上;演《赵树理》,他两次赴山西体验生活,学当地话,看民间艺人表演,让作家形象落地生根。他的表演从不是空中楼阁,每一个细节都扎根在真实的生活土壤里。
![]()
2001 年,李雪健被查出鼻咽癌,治疗期间声带受损,说话变得沙哑。但重返荧幕后,他拒绝用配音,坚持自己完成台词。
在《流浪地球 2》中,他饰演的周喆直只有一个不到一分钟的鼓掌镜头,却通过眼神和微表情传递出六七种情绪。观众或许会留意到他的声音瑕疵,却终将被他的表演带入情境。
![]()
这种坚守感染着身边的人。拍摄《杨善洲》时,年轻演员看他穿着草鞋在泥地里行走,也纷纷脱下皮鞋跟着效仿;《封神》剧组的新人演员,从他身上学会了 “表演前先安静下来,让角色住进心里”。他用四十年的实践证明,真正的演技从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对生活的热爱、对角色的尊重。
艺术的真谛,或许就藏在李雪健的 “傻劲” 里。从龙套演员到 “人民艺术家”,他从未被名气裹挟,始终以 “初学者” 的姿态面对每一个角色。这种对职业的虔诚,让他塑造的人物跨越了时代,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正如他所说,演员最好的状态,是让观众忘掉李雪健,记住那些活在银幕上的角色。
参考资料:
李雪健演出的第一个主角
2008-06-22文摘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