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的一场采访里,74岁的张纪中坐在镜头前,谈起二十多年前拍《水浒传》的日子,语气里带着股旧时光的厚重。“那部戏拍了3年8个月,我总共赚了七八万块钱。” 他抬手比划着,眼神扫过远处,像是又看见当年的片场。
![]()
这话搁现在听着有些不可思议。要知道,如今一部成本百万的微短剧,拍摄周期往往不过5天,主演片酬就能轻松过万。但在张纪中记忆里,90年代的剧组从没人算过这笔账。
“那个时候李雪健5000元一集,大家都是为了理想而战,谁也没考虑挣多少钱。”
他提到的李雪健,那时早已是圈内响当当的实力派。早年间拍《渴望》,整部剧下来连奖金才拿八千块;后来演《焦裕禄》,为了贴合角色啃了一个月白菜帮子,减重二十多斤,电影以3毛钱一张票卖出1.3亿票房,他也只拿了六千片酬。
![]()
有次被新人质疑 “四天拿几十万片酬”,李雪健只是平静地说起这些过往,直到撒贝宁忍不住替他发声:“你只惦记别人拿多少,看不见自己手里的梦想。”
这种“为理想而战” 的状态,贯穿了《水浒传》的拍摄全程。3年多时间里,剧组辗转大半个中国取景,演员们跟着剧情学骑马、练武术,冬天泡在冰冷的河水里拍戏是常事。
可当话题转到当下的短剧,张纪中的语气陡然变了。“现在拍短剧哪为了理想?全是为了人民币。”
![]()
这话并非空穴来风。根据《2025年微短剧阶段性发展报告》,如今短剧市场规模已突破634亿元,用户达6.9亿人,但题材同质化、套路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早期一万块就能拍的短剧,现在成本飙升到五六十万甚至上百万,可钱大多砸在了投流和演员片酬上,剧本打磨却常常只花一个多月。有从业者直言,行业核心模式就是 “低成本内容+高买量投流+即时付费转化”,至于内容价值没人真的关心。
![]()
有意思的是,采访中被问到网传“身家300亿” 的说法,张纪中自己先笑了:“短剧里的主角比这有钱多了。”
他坦言自己就是个普通导演,“生活过得去,但远没到想买飞机就买飞机的份上”。这份清醒,倒和当年拍《水浒传》时的心态遥相呼应 —— 那时不为钱,现在也没把钱当评判标准。
其实并非所有短剧都在走“快钱” 路线。国家广电总局推出 “跟着微短剧去旅行” 计划后,不少团队开始和文旅景区合作,《傲娇村长来自斯坦福》用5天拍完,却打磨了一个多月剧本,最终收获500万热度。
![]()
但这样的案例终究是少数,张纪中吐槽的 “人民币导向”,仍是行业主流。
回望《水浒传》那些日夜,李雪健们拿着5000元一集的片酬,却拍出了流传二十多年的经典。而现在的短剧市场里,634亿的规模背后,能被记住的作品又有多少?张纪中没说答案,但他那句 “为理想而战”,早已把对比摆得明明白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