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机器人行业营收同比增长29.5%。工业机器人产量达59.5万台,服务机器人产量达1350万套,均已超过2024年全年产量!
未来,机器人产业还是要坚持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转变,为实现“制造强国”战略提供核心支撑。
我国的消费类制造业堪称一部“大逃杀资本史”,短短20年,经历了家电时代、手机时代、汽车时代(十五五已经不见新能源汽车)的惨烈搏杀!
现在终于来到了机器人时代!总体来看,从市场端看呈现出:补贴规模和比例越来越大,资本影响程度越来越深、产业成熟周期越来越短、制造业产量规模扩大越来越快等诸多特征!
![]()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机器人行业营收同比增长29.5%;工业机器人产量达59.5万台,服务机器人产量达1350万套,均已超过2024年全年产量。 而同期,我国汽车全年产量预计达3330万辆,1-9月的产量超2100万辆,这意味着机器人产能以超汽车行业的50%!
其中,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约占全球市场份额三分之一,是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这一纪录已经保持12年有余!
而从国际数据公司(IDC)的报道看,2024年全球商用服务机器人出货量突破10万台,其中配送与清洁机器人占主导地位,中国厂商以84.7%的出货占比领跑全球!
我们接下去就分析下这一中国速度的制造业成就:
![]()
一、产业爆发的核心驱动力
首先,肯定是政策端引导和资金支持!工信部“十四五”规划明确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500台/万人的目标,叠加地方政府专项补贴,形成“中央定方向、地方出实招”的政策矩阵。以新能源领域的工业机器人为例,2025年其机器人密度已达450台/万人,较2020年增长300%,政策推动下的产能扩张直接拉动机器人需求。2025年中央财政安排超20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智能制造,其中60%以上流向机器人及自动化改造项目。
![]()
其次,我国机器人产业的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从2020年的15%提升至2025年的50%,其中核心组件,如绿的谐波的谐波减速器全球市占率达25%,成本仅为日系竞品的65%,并成功切入特斯拉Optimus供应链;而汇川技术的伺服系统国内市占率40%,控制器自主化率90%,也已经实现“控驱一体”全链条覆盖。技术突破推动产品性能提升,此外,如埃斯顿六轴机器人重复定位精度达±0.02mm,接近国际一线品牌水平,直接支撑汽车、电子等高端制造领域的自动化改造。
![]()
而且,随着Ai技术的进步,以及市场需求的放缓、人口结构变化、原材料涨价等因素等倒逼企业加速“机器换人”,2025年,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同比上涨8.7%,而工业机器人均价因产业链成熟度提升,和同质化竞争,较2020年下降35%,投资回收期从3-5年缩短至1.5-2年。以比亚迪为例,其新能源汽车产线的机器人替代率已超80%,单条产线效率提升40%,成本降低25%。此外,新能源、光伏等新兴产业扩产带来增量需求,2025年宁德时代全球动力电池基地,就一次性新增机器人采购量超12万台!
![]()
二、市场竞争格局的结构性变化
由于我国已连续12余年成为全球最大机器人应用市场,2025年上半年工业机器人出口额同比增长106.67%,平均单价提升26.66%至1.0025万美元/台,出口市场覆盖10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波兰、美国、越南为前三大出口国。
并且,在特斯拉Optimus供应链中,绿的谐波、拓普集团等中国企业占据核心零部件供应的30%以上份额,标志着中国机器人产业已经从“跟跑”向“并跑”和局部“领跑”转变。
此外,在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也已经形成三大机器人产业集群,2025年前三季度广东、江苏、上海机器人产量合计占全国68%。其中,产业中心佛山更是依托“一核两翼五组团”布局,2024年工业机器人产量占全国7%,并联合华为等建设智算中心,为企业提供77E Flops算力支持 ,推动本地规上企业数改智转覆盖率超75%,成为全国标杆!
接着从产业结构看,工业机器人中六轴及以上机型占比从2020年的42%提升至2025年的65%,协作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新兴品类增速超100%。而在服务机器人领域,医疗手术机器人、农业机器人等细分市场增速也超80%!
![]()
三、当下的挑战
在工业机器人方面,高端减速器、精密传感器等关键部件国产化率不足30%,绿的谐波等头部企业虽突破技术壁垒,但产品寿命(1.5万小时)仍显著低于日本哈默纳科(2万小时)。而人形机器人所需的行星滚柱丝杠、六维力传感器等核心部件90%依赖进口,导致单机成本有时较国际品牌高15-20%。
并且,特斯拉、Meta等巨头依托Ai领域的规模化和技术优势,在机器人独立思考、探索、视觉主动识别方面已经有了长足进步!比如,特斯拉已将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训练方式从动作捕捉转向纯摄像头数据采集。
虽然当下中美在家用服务机器人方面差距不大,都还是依靠遥控和预编程,且我国企业在市场端相对幸福,因为订单可以依托政府、央企、高校,但在市场化路径和场景实用性上需要找到更具有创新的道路,否则跟着几个巨头的技术路径风险还是比较大的。
![]()
而工业机器人的话,目前我国主要应用于汽车、电子等规模化生产领域,在家具喷涂、非标焊接等多品种小批量场景渗透率不足4% 。中小企业面临“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困境:30%的企业认为自动化改造成本过高,25%担忧技术维护难度大,20%缺乏数字化人才。
因此,我国的机器人产业链存在典型的资本催熟特征,即在市场和品类上出现“头重脚轻”现象:本体制造环节竞争激烈(毛利率约20%),而系统集成、运维服务等附加值高的环节(毛利率超40%)被外资企业主导。2025年国内机器人系统集成市场份额中,发那科、ABB等国际巨头仍占据55%以上,但国产替代趋势也在不断加强,后续随着地缘趋势改变,或许整个国内市场将会迎来100%的国产替代格局!
![]()
总而言之,机器人行业取得这个成绩不容易,但首先要避免供给侧同质化内卷,其次未来在技术攻关、生态协同、场景拓展等方面还是要持续突破,不能因为国内订单获取越来越简单,从而放弃技术创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