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店暧昧的霓虹灯下,酒杯碰撞声中,新人们交换结婚誓言——上海黄浦区一举创新吉尼斯新纪录,将结婚登记处搬进了夜店,这项所谓“创新”服务,试图给婚姻登记披上时尚外衣,却让人嗅到了荒诞的气息。
夜店领证——政务服务还是营销噱头?
本月14日起,上海黄浦区民政局与INS新乐园联手推出夜间结婚颁证体验项目,在被誉为“城市娱乐综合体”的夜店中为新人办理结婚登记。
这项服务将持续至11月22日,每周五周六晚上在INS新乐园举行,新人可通过“黄浦民政”官方微信公众号预约。
黄浦区民政局雄心勃勃地宣称:他们要“打破传统时间与空间限制”,打造“沉浸式夜间结婚颁证体验”,助力黄浦“夜经济”活力迸发。
最好今晚结婚,明晚生娃,力挽上海的生育数断崖颓势。
![]()
乍看之下,夜店领证打破了传统婚姻登记的刻板形象,给结婚仪式增添了娱乐元素。然而,婚姻的本质是承诺与责任,而夜店却是荷尔蒙与即时快乐的代名词。
科学研究表明,人体内的“爱情荷尔蒙”确实会在浪漫情境下发生变化。英国一对记者夫妇的实验证明,新婚夫妇在说出“我愿意”后,体内增进人际亲密度的激素催产素含量会升高。
然而,这种荷尔蒙变化源自真挚的情感承诺,而非外部环境刺激。
夜店环境本质上与婚姻承诺相矛盾。精神专科医师杨聪财指出,男性在夜店环境中“主管理性的额叶功能下降”,加上“几杯黄汤下肚”,脑里的享乐中枢会产生想嘿咻为乐的念头。
将婚姻登记置于如此环境,无异于在赌场办理理财业务,在游戏厅开设自习室。
更令人担忧的是,夜店领证可能进一步淡化年轻人对婚姻严肃性的认知。搜索结果的评论中,一位网友讽刺道:“小明和小红在夜店偶遇,两人十分投机,在喝了很多酒之后,决定在夜店当场领证。”
这种场景与其说是婚姻,不如说是一时冲动的儿戏。
![]()
人们为什么不结婚?难道是因为缺少夜店登记处吗?
年轻人对婚姻的犹豫,根本原因在于上海高昂的生活成本、教育压力和住房困难。在于上海政府没有为他们提供一个兜底的环境。
这些现实压力不会因为领证地点从民政局变成夜店而有任何改变。当年轻人担忧未来生活保障时,提供夜店领证服务犹如给重病患者贴创可贴——看似解决问题,实则隔靴搔痒。
有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夜店领证这一招,彻底缓解了年轻人的婚姻焦虑?”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真正的婚姻焦虑源于对未来的不确定,而非登记仪式不够时尚。
![]()
上海黄浦区将结婚登记搬进夜店,表面上是政务服务创新,实则是荒诞的草台班子行为,用脚后跟思考的人才能想出这样的馊主意。
它用形式上的花哨掩盖了实质上的空洞,就如同给婚姻这件严肃的事情披上了娱乐至死的华丽外衣。
政府部门本应引导年轻人认识婚姻的责任与意义,而非将婚姻包装成一种时尚消费。婚姻制度面临挑战,是因为现实生活压力太大,绝非因为民政局装修不够时尚或开放时间不够长。
一位网友在评论中无奈地说:“以后渣男渣女就不能骗人说是以结婚为目的的交往了,不然分分钟拉去领证,然后一查,已婚。”这句调侃背后,折射出人们对婚姻严肃性被消解的担忧。
当结婚领证变得像夜店消费一样便捷随意,离婚登记处门口是否会排起长队?政务服务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更不能为了博眼球而本末倒置。
夜店里的结婚登记,看似时髦,实则是对年轻人真正需求的误读,是公共服务娱乐化的荒诞表现。
----- THE END------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