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红斑狼疮”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有些吓人,仿佛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其实红斑狼疮是对于皮肤表现的一种形容,因为患者脸部会出现蝴蝶状的红斑,在阳光下暴晒后更容易出现,有时会被误认为是某种动物(包括狼)的咬伤或抓痕。因此,当时的医生借用“狼”的形象来形容这种特殊的皮肤表现,逐渐形成了“红斑狼疮”这一术语。
在现代医学中,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在于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的组织和器官,导致广泛的炎症和组织损伤。这种疾病可以影响身体的多个部位,包括皮肤、关节、肾脏、心脏、肺部、大脑等。由于其症状多样且复杂,红斑狼疮在过去常常被视为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
红斑狼疮其实并不是绝症,如果能在红斑狼疮初露端倪时及时确诊,病情往往能被及时控制住。此时,治疗所需的药物剂量小、种类精简,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也比较低。反之,若诊断延迟或病情久拖不决,为避免器官遭受不可逆转的损害,医生可能会选择更为强劲的药物组合,如激素冲击治疗加生物制剂联合治疗,尽管这样的治疗方案可能给患者生活带来更大的干扰,但可以取得不错的疗效。
目前药物治疗是红斑狼疮的主要治疗方法,虽然红斑狼疮的治疗药物琳琅满目,但主要分为4大类,主要包括抗疟药、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等,接下来我们详细了解一下。
1、羟氯喹
作为红斑狼疮治疗中的核心基石,其地位无可撼动。除非患者遭遇严重副作用,否则羟氯喹几乎成为了每位红斑狼疮患者的必备之选。它不仅能控制轻度症状,还能降低复发风险,而且副反应不多,就算有也相对轻。
![]()
2、糖皮质激素
在红斑狼疮的急性发作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主要用于快速控制急性发作,随后会逐渐减量,若要长期使用,必须以能控制症状的最低剂量维持治疗,力求将发胖、骨质疏松等副作用降至冰点。越早期干预就能越早进入维持剂量或者停止使用,体重恢复起来就越容易。
3、免疫抑制剂
当其他治疗无效时,医生可能会开具免疫抑制剂。常见的有霉酚酸酯与环磷酰胺,它们在中重度器官受累的患者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减少病情恶化的风险,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治疗时间。
4、生物制剂
生物制剂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利用抗体靶向特定的免疫系统成分,可以减少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从而减轻症状。如贝利尤单抗,是针对难治性或反复发作病例的“秘密武器”。
![]()
红斑狼疮已经不再是无法克服的障碍。建议患者在用药期间保持随访,医生才能根据病情及时调整药物,减少病情发作与副作用的侵扰。即便病情得到缓解,仍需定期复诊与监测,以防止复发。通过合理的治疗方案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患者不仅可以控制病情,还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生活。
参考来源:
邓小虎,黄烽. 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治疗新进展[J].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5,2(3):34-38. DOI:10.3969/j.issn.1672-8157.2005.03.01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