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宣布"加沙停火20点计划",承诺将"立即部署"国际稳定部队(ISF)进驻加沙。
然而当日历翻到11月初,这支被寄予厚望的多国部队,没有正式派兵国,没有明确指挥架构,甚至连部队该持枪巡逻还是徒手维和都悬而未决。
面对加沙街头未散的硝烟、哈马斯暗处的枪口、以色列划定的红线,以及各国互相矛盾的利益诉求,一个根本性问题正横亘在所有谈判者面前。
这支被特朗普称为"关键要素"的国际部队,究竟要如何才能在加沙这个火药桶上实现不可能平衡?
当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直言"没有国家愿意在加沙街头荷枪巡逻",当土耳其虽斡旋停火却被以色列拒之门外,
当各国为"维和"与"维稳"一字之差争执不休,所谓的"立即部署"正沦为地缘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
多国部队组建的关键阻碍点
特朗普提出的 “国际稳定部队” 计划,自公布以来便因诸多关键问题模糊不清,成为各国参与的主要阻碍。
潜在参与国首要诉求便是明确任务授权、部队规模与指挥结构,部分国家更是直接提出。
ISF 必须是过渡性部队且需设定时间上限,毕竟没有国家愿意陷入一场无明确期限、职责模糊的行动中。
这种对核心信息的明确需求,源于各国对自身责任与风险的考量,若连基本行动框架都无法确定,后续派兵决策便无从谈起。
在派兵主体的选择上,争议同样尖锐。不同参与方背景的倾向,直接关系到行动的中立性与认可度。
![]()
若以西方国家为主导,极易被视为偏袒以色列,难以获得巴勒斯坦及周边阿拉伯国家的信任。
若以阿拉伯国家为主,又会引发以色列的警惕,毕竟以色列对部分阿拉伯国家仍存在敌对认知。
沙特、埃及等国便明确表态,参与 ISF 的前提是必须以 “两国方案” 为基础,这一前提条件进一步加剧了派兵主体选择的复杂性,让原本就停滞的计划更难推进。
任务授权的不清晰,更是让潜在参与国顾虑重重。各国无法准确判断自身在行动中的职责边界,不清楚在面对加沙复杂局势时,究竟拥有哪些决策权力、需要承担哪些具体责任。
是仅负责培训巴勒斯坦警察,还是要直接参与边界管控与冲突调解?若遇到武装组织袭扰,是否有权主动出击?
这些模糊之处,使得各国在评估风险时难以量化,自然不敢轻易承诺派兵,最终导致特朗普 “立即部署” 的承诺逐渐沦为空谈。
![]()
以军撤军与 ISF 部署的矛盾
以军撤军与 ISF 部署的衔接,是 “国际稳定部队” 计划落地的另一大关键难题,两者之间的矛盾与空白,直接影响着计划推进的节奏。
协助以军进一步撤出加沙本是 ISF 的重要职责,这一安排也被视为推动巴以双方缓和局势、为后续和平进程创造条件的关键一步。
但现实情况是,计划并未明确以军撤军的具体时间表,仅提及以色列可保留 “安全缓冲区”。
且对缓冲区的范围未做界定,这种模糊性让 ISF 的部署失去了明确的时间节点与行动范围参考。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对此的表态,进一步加剧了衔接的不确定性。
他提出,以军撤军将采取分步实施的方式,且需与人质释放、ISF 到位等条件挂钩,同时强调将长期保留 “安全缓冲区”,直至消除所谓的 “恐怖威胁”。
![]()
这种将撤军与多重条件绑定的做法,使得以军撤出的进程充满变数。
若人质释放问题陷入僵局,或 ISF 部署因其他争议无法按时到位,以军撤军便可能无限期拖延。
而 ISF 若在以军未完成撤军的情况下部署,又将面临与以军职责交叉、甚至冲突的风险。
更为关键的是,ISF 管控范围与以色列 “安全缓冲区” 之间存在明显的划分空白。
两者在加沙地区的职能如何协调,如何避免管辖重叠或无人管控的区域出现,至今尚未形成明确的协商结果。
例如,在缓冲区附近发生武装冲突,究竟由以军负责处置还是 ISF 介入?
边界管控中,ISF 与以军在人员、物资进出审核上的权责如何划分?这些未解决的衔接问题,让 ISF 部署缺乏清晰的行动边界,也让各国对参与后的协同作战充满担忧。
![]()
哈马斯态度对计划的制约
作为加沙地区实际影响力显著的力量,哈马斯的态度如同一块 “绊脚石”,直接制约着 “国际稳定部队” 计划的落地。
计划核心目标之一是推动加沙非军事化,要求武装组织解除武装,可哈马斯对此明确拒绝,仅表示愿意就武器与安全问题展开进一步谈判,这种立场与计划核心诉求形成根本分歧。
对哈马斯而言,武装力量是其在加沙立足的重要支撑,轻易解除武装意味着丧失话语权,自然不会轻易妥协,这让计划推进从根源上遭遇阻力。
加沙当前的安全局势,也因哈马斯未解除武装而更显复杂,间接增加了 ISF 部署的风险。
如今的加沙,武装组织与犯罪团伙活动从未停歇,哈马斯的武装存在更是让地区冲突隐患持续发酵,再加上以军空袭威胁未完全消散,ISF 若贸然部署,极有可能陷入类似战区的危险局势。
![]()
各国在评估参与风险时,不得不将与哈马斯发生冲突的可能性纳入考量。
毕竟没有国家愿意让本国士兵卷入一场与地方武装直接对抗、前景不明的任务中,这种顾虑让潜在参与国在派兵决策上愈发谨慎。
人质释放问题的分歧,进一步凸显了哈马斯态度的关键影响,且间接延缓 ISF 部署进程。
计划首阶段要求实现被俘人质与被关押巴勒斯坦人的双向释放,可哈马斯与以色列在释放范围上存在差异。
哈马斯希望释放更多被以色列关押的巴勒斯坦人,以色列则对释放人质的数量与身份有严格限制。
若这一问题陷入僵局,不仅会破坏巴以双方互信,还会让计划后续阶段的推进失去基础,ISF 部署自然也会随之滞后,成为计划停滞的又一推手。
战后加沙治理的未决事项
战后加沙的治理架构尚未清晰,诸多未决事项让 “国际稳定部队” 计划缺乏有力的后续支撑,难以形成完整的行动闭环。
“20 点计划” 提出组建由巴勒斯坦人与国际专家构成的非政治性临时过渡机构,却明确排斥哈马斯参与。
可哈马斯在加沙拥有广泛的民众支持基础,其被排除在治理架构之外,让这一临时机构的合法性遭到质疑。
若无法代表加沙多数民众的意愿,临时机构即便成立,也难以有效开展治理工作,后续 ISF 撤出后,加沙秩序更可能陷入混乱。
潜在参与国对 ISF 过渡属性的诉求,也与战后治理架构的未决相关联。部分国家坚持 ISF 必须是过渡性部队,且要设定时间上限,待 “有实权的”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全面接管加沙后便退出。
![]()
但 “有实权的” 自治政府如何组建、权力范围如何界定,计划并未给出明确答案。
若自治政府组建迟迟没有进展,ISF 过渡期限便会陷入无限期延长的可能,这与参与国 “设定时间上限” 的诉求相悖,进一步加剧了各国对参与计划的顾虑。
计划提及的 “独立监察员监督下的加沙非军事化”,同样存在诸多未决细节,让治理架构的落地缺乏可操作依据。
独立监察员的任命主体尚不明确,是由联合国指派,还是由巴以双方及国际社会共同推选?其权限范围也未界定,是仅负责监督非军事化进程,还是有权介入加沙日常治理?
此外,非军事化的具体执行标准也模糊不清,如武器收缴的范围、武装人员的安置方式等,这些空白让治理架构仅停留在 “设想” 层面,无法转化为实际行动,最终拖累 ISF 计划的整体推进。
![]()
结语
特朗普 “国际稳定部队” 入加沙的计划,从高调宣称 “立即部署” 到陷入停滞,暴露了巴以局势的复杂性与多国协作的艰难。
核心争议、衔接难题、哈马斯制约、治理空白,四大问题相互交织,让计划沦为 “空头支票”。加沙的稳定不仅需要合理的计划设计,更需平衡各方利益、化解深层矛盾。
若无法打破当前僵局,加沙的和平曙光或将继续推迟,而这场围绕多国部队的博弈。
也成为国际社会解决地区冲突时需反思的典型案例 —— 唯有尊重地区实际、兼顾各方诉求,才能让稳定计划真正落地见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