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美国知名基因检测公司23andMe遭遇黑客攻击,约690万用户的基因数据被盗。
这些包含家族病史、疾病风险预测等高度敏感的信息,甚至在地下网络被明码标价进行交易。
该事件带来的严重后果和冲击,导致这家公司于2025年上半年宣布破产。
![]()
这是一起典型的“网络生物安全”事件。
然而,此事所引发的连锁反应与公众忧虑,远不止于数据泄露本身。
试想一下:
科研人员依赖的未加密医学数据,是否可能遭受攻击?多年积累的实验成果,或在一夕之间被破坏殆尽。
临床试验所依托的共享平台、云服务与供应链网络,也可能遭遇数字攻击或破坏,导致临床研究可信度下降,甚至出现误诊,危及患者生命。
生物技术公司倾力研发的专利成果,未及公开就因信息安全漏洞被商业间谍窃取,巨大商业价值瞬间蒸发。
在粮食安全领域,随着农业技术智能化,农业生产环境和实验室中的自动化系统与人工智能广泛应用,系统越复杂,潜藏的漏洞也越多。若黑客攻击食品供应链中各节点的物联网传感器,将引发严重的食品安全与供应危机。
![]()
引自《网络生物安全》图5-1
由此可见,网络生物安全与每一位公民息息相关,必须引起充分重视。
那么,
什么是“网络生物安全”?
顾名思义,它融合了网络安全与生物安全两大热门新兴领域。
其官方定义为:深入洞察可能在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与网络虚拟空间、网络实体系统、供应链以及基础设施相互交织和融合的领域发生的未经授权的监视、入侵,以及恶意和有害活动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并积极开发和落实一系列预防、防护、缓解、调查及归因策略,以确保这些关键领域的安全性、竞争力和恢复力。
简而言之,即是通过一系列策略与方法,识别并应对生命科学与网络空间交叉领域的安全威胁,确保该融合领域的安全稳定。
![]()
为何“网络生物安全”如此重要?
因为生物技术正全面迈向数字化。
在数据层面,基因序列、健康档案等已转化为电子数据。一旦泄露,其后果远超金融信息泄露,因为基因信息终身不变、不可替代。
在设备层面,基因测序仪、药物研发自动化系统均接入网络,可能被黑客劫持,导致数据损毁,甚至被恶意操控以生产有害物质。
在系统层面,公共卫生系统与疫苗生产流程高度依赖信息技术,网络攻击可能瘫痪疫情防控体系,或干扰疫苗药物的研发生产和物流供应链。
我们亟需一扇窗口,系统认识网络生物安全的本质、威胁来源与应对之道。
因此,《网络生物安全:应对新兴威胁的新领域》一书应运而生。
![]()
这是一部
由跨界专家打造的权威著作
原书主编多夫·格林鲍姆(Dov Greenbaum)教授具备多元学术背景:
身为以色列莱克曼大学新兴技术法律影响研究所所长,他同时参与耶鲁大学分子生物物理学研究,也是欧洲认证的信息隐私专业人士。
这种横跨法学、生物学与信息安全的复合背景,使他成为主导本书撰写的最佳人选。
全书共15章,由二十余位前沿领域专家分别执笔,参考文献逾千条,内容扎实、视野开阔。
![]()
![]()
![]()
![]()
向下滑动查看目录所有内容
本书主译李晋涛教授,作为中国生物安全领域的资深专家,在专业方向上长期耕耘,担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生防装备专业委员会委员等重要职务。
近年来她带领团队编译出版了生物安全系列专著,例如《生物安全与生物恐怖:生物威胁的遏制和预防》和《新兴生物技术与其危险性:严控谬用》等,均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这些中外学术权威联袂打造的译著,不仅保留了国际前沿观点和视角,还与中国语境与现实需求紧密贴合。
这是一本及时的安全指南
本书出版之际,正值生物技术迎来新一轮的创新高潮。从基因编辑到合成生物学,从精准医疗到生物制造,颠覆性生物技术正重塑人类生活。
本书不止于风险警示,更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通过分析生物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漏洞,并介绍加密技术、防护策略等最新进展,为研究人员、企业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套完整行动指南。
正如格林鲍姆在序言中所强调:生物学家需掌握网络安全基础,网络安全专家也应理解生物技术的特殊性——这种跨学科融合至关重要。
这是一部
兼顾学术严谨与可读性的力作
尽管主题专业,本书却力求语言生动、比喻形象。
如将基因数据加密喻为“基因保险箱”,实验室安全协议比作“生物防火墙”,有效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全书内容涵盖理论、技术、政策法规与实践四大维度,既有深入的理论探讨,也包含具有高度操作性的案例解析,能够有效地帮助读者在实际工作中科学应对网络生物安全带来的新挑战。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揭示风险,更在于指明方向。
正如本书的编辑所言:“它让我看到,在数字与生命交织的未来,安全不是限制,而是保障创新的基石。”
《网络生物安全:应对新兴威胁的新领域》现已出版。
无论您是生物医学研究者、网络安全专家、政策制定者,还是关注人类未来的思考者,这本书都值得您细心研读、常备案头。
毕竟,理解网络生物安全,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明天。
点击图片购书,享79折新书折扣。
![]()
关于生物安全还有更多的著作等你探索,欢迎访问“中国生物志库·知识库”,进入“生物安全”专题,检索关键词进行查阅。
![]()
撰稿 | 刘冬
审核 | 李晋涛
中国生物志库
访问:http://species.sciencereading.cn
收录中国近10万种现生生物物种,提供科学权威的生物学信息,包括:物种名称、分类地位、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功用价值、理论知识、精美图片, 为用户提供全面的知识服务解决方案。
中国生物志库汇集了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权威生物学著作,并依据最新出版物持续更新。
SciLife
微信号 : Sci_life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