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加拿大国防部长比尔·布莱尔与菲律宾国防部长吉尔伯托·特奥多罗正式签署《军队互访地位协定》,标志着两国军事合作进入新阶段。根据协议,加拿大与菲律宾可在对方领土部署军事人员,并进一步深化国防合作。对菲律宾而言,这是继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之后,与第五个国家签署的同类军事协定。
近年来,加拿大在南海、台海等议题上的言行日趋活跃,与过往谨慎态度形成鲜明对比。此次与菲律宾的军事合作,进一步印证了加拿大对印太地区的“战略性投入”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菲律宾通过与五国签署军事协定,逐步构建起以美国为核心、辐射太平洋沿岸国家的“准军事同盟网络”,其针对中国的意图已不言自明。
![]()
加拿大长期以来被视为美国地区战略的“温和跟随者”,其军事部署多集中于北大西洋和北极区域。然而,此次与菲律宾的军事协定,标志着加拿大正式将战略重心向印太倾斜。这既有美国盟友体系的推动,也有加拿大自身对印太经济与安全利益的重新评估。
在签约仪式上,加拿大防长虽未直接提及中国,但强调协议旨在“维护基于规则的区域秩序”。结合加拿大近年参与南海巡航、加强与日澳军事演习等行动,可见其正试图通过强化区域军事存在,塑造自身作为“印太安全利益攸关方”的角色。
菲律宾已成为美国印太同盟体系中的关键支点。此前与美国签署的《共同防御条约》、与日本的《访问部队协议》、与澳大利亚的《地位协定》以及与新西兰的军事合作,已形成多层次、全覆盖的军事合作架构。此次加拿大加入,进一步扩大了这一网络的覆盖范围。
这一系列协定的核心特征在于其“互操作性”:各国部队可依托协议快速进入菲律宾领土开展联合训练、装备预置甚至协同行动。尽管菲律宾政府声称这些合作“不针对第三方”,但特奥多罗在签约时所谓“抵制某个强国根据自私利益重新划定边界”的表述,已将其针对性表露无遗。这种“准同盟”架构虽未达到北约式的集体防御级别,但通过常态化军事互动与制度性安排,已在事实上形成针对中国的战略牵制。
特奥多罗在签约仪式后的言行,进一步印证了菲律宾对华政策的转变。在同期举行的马来西亚国防部长会议上,他不仅拒绝与中国代表团对话,更公开表示“不会与抨击菲律宾的国家交谈”,强调只有中国展现“善意”才愿重启沟通。这种强硬姿态与此前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的策略性克制形成鲜明对比。
值得深思的是,菲律宾的底气显然来自外部大国的支持。当中国国防部指责菲律宾“勒索”并“破坏地区稳定”时,特奥多罗的激烈反应恰恰表明,马尼拉已自觉获得足够的外部背书。这种依托外部力量强化自身立场的做法,虽可短期内提升谈判筹码,却也加剧了战略误判风险——若菲律宾误判支持国的承诺限度,可能引发更危险的对抗。
五国与菲律宾的军事合作网络,正在改变南海地区的战略均衡。尽管各国均声称旨在“维护和平”,但军事存在的持续加强无疑将加剧地区军事化倾向。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以排斥特定国家为目标的合作模式,将进一步侵蚀国家间战略信任。
中国与菲律宾在仁爱礁、黄岩岛等问题上的争议,本质上是需要双边协商解决的主权与海洋权益争端。当第三方军事力量以“保障航行自由”之名介入时,不仅无助于问题解决,反而可能使简单问题复杂化、双边问题多边化。近期中菲海警船多次对峙的事件表明,外部军事支持正在助长菲律宾的冒险倾向,使危机管控难度显著上升。
加拿大与菲律宾的军事协定,是印太地缘政治演进的一个缩影。当更多区域外国家以“维护稳定”之名加强军事部署时,实际效果可能是制造新的分裂线与对抗前沿。对菲律宾而言,借助外部力量固然可暂时强化自身地位,但将国家安全过度外包,终将损害其战略自主性。
对中国而言,面对日益紧密的“准同盟网络”,既需保持战略定力,继续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也需明确传递维护核心利益的决心。
当前,南海正站在新的十字路口:是走向对话合作的正道,还是滑向对抗冲突的歧途?
当特奥多罗质问“你会和抨击你国家的人交谈吗”时,或许更应思考:真正的勇气不在于拒绝对话的强硬,而在于面对分歧时依然选择沟通的担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