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从 “早春和风” 到 “急风暴雨”,1957 年的中国知识分子,到底说了什么?

0
分享至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本号 · 共同思考讨论


从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到反右、批修,教员的思想为何转变得那么快?当时的知识分子都干了什么?说了一些什么?

1957年的春天,自然界的气候没有显出有什么特别来,中国社会却不然了。

尽管从上一年的秋天开始,国内连续发生小规模的罢工、罢课、退社风潮,知识界也不平静,议论纷纷,但是共产党却不压不禁,反倒显出一种豁达与宽容。

2月,教员发表讲话,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人民尽情发表意见。

4月,中共中央发出整风运动的指示,欢迎共产党外的人士帮助党整风。

5月,中央统战部召开一系列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


人们的确感到了共产党的真诚。有人甚至赞美这是”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

春到人间,老树也竟然茁出了新枝。……百家争鸣的和风一吹,知识分子的积极因素应时而动了起来。

但是对一般老知识分子来说,现在好像还是早春天气。他们的生气正在冒头,但还有一点腼腆……

这里说的是知识分子,它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整个中国都显出了一派生机。

当然,反映最快的、最敏感的是知识分子。当早春变成初夏时,“腼腆”已云消雾散,人们完全敞开了心扉。

但是,几乎从一开始,党外人士同中共中央领导人在认识上就存在差异。对党和政府机关内的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中共领导人归结为作风问题,并以为通过整风的方式即可解决。


党外人士则更多地注意制度问题,认为根治官僚主义的途径在于完善制度。有人曾作过这样的比喻:

“我把整风好比洗澡,法律制度好比洗脸,洗澡可以几天洗一次,或个把月、几个月洗一次,但洗脸必须每天洗一次或者两次。整风固然需要,而建立法律制度同样是需要的,光是整风而不建立法律制度就无法永久保持整风的效果。”

比喻未必妥贴,但他们的注意力和倾向性却很鲜明。

从共产党领导国家的方式到民主党派参予国家政治生活,从共产党接受监督到健全国家法制,人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有些话说得刺耳了

“好大喜功,偏听偏言,喜怒无常,不爱古董。”“好大喜功,急功近利,轻视过去,迷信将来。”

有些话说得不对头了:“党天下”、“轮流坐庄”、 “海德公园”。

1957 年整风运动中,极少数人乘机攻击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污蔑党的领导地位为 “党天下”。这种言论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歪曲。

1957 年整风运动期间,有人提出此说法,据相关资料显示,“轮流坐庄” 是程潜批判右派时说的,后被按到章伯钧头上,但实际上这并非章伯钧的言论

1957 年整风运动中的 “海德公园”,是指有人主张在中国效仿英国海德公园的模式,开辟类似的自由言论场所。


教员无法平静地接受这些言论:自己倡导起来的整风运动就是眼前所发生的一切吗?

关于制度,不是去年已经说清楚了吗?

他亲笔修改、审定的《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说过:

“斯大林的错误并不是由社会主义制度而来;为了纠正这些错误,当然不需要去’纠正’社会主义制度。”

当时,有些人认为斯大林错误的发生是制度造成的。文章不仅否定这种观点,而且认为”制度本身并不是万能的”。


这里有两点误解。认为斯大林错误源于制度的观点,有两种情况:

一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敌对者,他们从根本上否认这个制度并诅咒它;

一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信仰者,他们拥护这个制度,但认为在这个根本制度下的某些具体制度存在弊病。

文章没有区别两种情况,此其误解一。

由此而来的另一个误解,就是把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同这个根本制度下的具体制度混为一谈了:

一讲制度,便认为是根本制度;

一讲制度有弊病,就看作是否定根本制度。


在教员看来,现在提出制度问题,是要在中国做否定社会主义的文章。

好大喜功?就是要好社会主义之大,喜无产阶级之功。

偏听偏信?偏无产阶级有什么不好?

偏得还有些不够,还要偏一些才好。喜怒无常?

有常并不好,不能对那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老是喜欢。

迷信将来?不迷信将来有什么干头?!

中国的古董没有多少好东西,有些人拆了牌坊也要流泪。

竟然把共产党的领导说成了“党天下”,难道共产党不能领导新中国?

他们是想自己出来当政,无怪乎要“轮流坐庄”。

教员给党内写了一篇文章:《事情正在起变化》。

他提醒全党:“毒草与香花同生,牛鬼蛇神与麟凤龟龙并长”,“几个月以来,人们都在批判教条主义,却放过了修正主义……现在应当开始注意批判修正主义。”

事情真的起了变化。


6月8日,教员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党内指示,要求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的猖狂进攻。

共产党整风的和风细雨, 变成了反右派运动的急风暴雨。几乎所有给党和政府提意见的人,都被划作了“右派”。

那位曾经赞美过“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的作者费孝通,做梦也想不到自己竟会在一夜之间成了著名的“右派六教授”之一。

其实,费孝通也不过是“右派”的一个缩影罢了。

这时的《人民日报》又发表了一篇讲“春天”的社论,说

“在目前的争论中,有些人难免又会想到天气的寒暖……立场不同,政治气候的寒暖之感也不同”。

社论说:资产阶级右派“在帮助党整风的名义之下,向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展开了猖狂的进攻”。因而这是一个“不平常的春天”。


教员的心理正是直接伴随着变化起伏的政治生活而变化的。在他看来,整风运动中出现的“右派进攻”说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阶级斗争仍旧尖锐,尤其表现在政治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

他不能不修改或补充他的2月讲话的观点和判断。

如果说发动反右派运动之初,教员在思想上主要还是矛盾和犹疑,那么,随着这个运动的大规模展开,他的思想上的失误和偏差就发展起来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箫十三郞 incentive-icons
箫十三郞
有趣原创的新闻评论
4740文章数 130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