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条关于“10岁孩子被切除六个器官”的新闻在网上炸开了锅。
许多网友在看完视频后气愤不已:“孩子只是撞了一下肚子,怎么就被切掉六个器官?”
“医生是不是太狠心了?”
“这不是手术,是屠刀!”
情绪在网上发酵,视频被反复传播。有人义愤填膺,也有人为医生喊冤。
直到当地卫健委介入调查,真相才逐渐浮出水面——孩子并不是“被乱刀切掉六个器官”,而是患上了被称为“癌王”的胰腺癌。
而医生所做的手术,正是国际上最经典、最规范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手术)。
![]()
一、“切六个器官”,其实是一次生命的拼图手术
要理解这个手术,得先知道胰腺藏在哪。胰腺位于上腹部,形状像一条扁平的“鱼”,它的“头”紧紧贴着十二指肠,“身体”横穿腹腔前方,“尾巴”又靠近脾脏。它的中间还缠绕着胆总管、胃、肝等器官。
——简单来说,这是一块“交通枢纽”,跟周围的结构交织在一起。所以,当胰腺的头部长了肿瘤,就像电线团里的一根电线着火了。为了不让火势蔓延,医生必须把这片区域连带相邻的部分“一起切除、再重接”。这就是Whipple手术。
从1935年美国外科医生Allen Whipple提出以来,它就成为胰头癌治疗的标准术式。
它的“六个器官”,其实是一个复杂系统:
1️⃣ 胰头(癌的原发处)
2️⃣ 十二指肠(和胰腺共用血供、管道)
3️⃣ 胆囊
4️⃣ 部分胆总管
5️⃣ 部分胃(幽门部)
6️⃣ 部分小肠(空肠起始段)
听起来“切了六个器官”,其实并不是“全部摘除”——
医生只切除了与病灶紧密相连、无法分开的那一小段,再通过吻合术把剩下的部分重新接回。术后,胆汁、胰液、食物仍能在体内顺畅流动,身体功能可以恢复。这不是“毁灭性的手术”,而是外科重建的奇迹。
二、“胰腺癌”——最凶险的癌症之一
很多人听到“10岁孩子胰腺癌”时第一反应是:“不可能,孩子那么小怎么得癌?”但现实中,癌症并不会只挑老人。儿童也可能因基因突变或先天发育异常而患病。
儿童胰腺癌虽极为罕见(十万分之一以下),但并非没有。胰腺癌的可怕在于:
位置深,初期几乎没有症状;
进展快,容易侵犯血管、转移肝脏;
诊断晚,确诊时往往已失去手术机会。
在所有癌症里,它的5年生存率不到10%,因此被称为“癌王”。对这样凶险的癌症而言,能做手术的患者其实已经是“幸运的少数”。而Whipple手术,就是为这类患者争取一线生机的唯一方法。
三、医生为什么“切得那么狠”?
从视频中,家属的痛哭让人心疼。但他们的误解,也暴露出大众对手术的陌生。医生不是“多切为快”,而是要切得够、切得干净、切得安全。
肿瘤手术讲究“整块切除、干净边界”。如果只“抠掉”病灶,而把周围已经被侵犯的组织留下,那就是治标不治本——肿瘤很快就会复发。胰头癌靠近胆管、十二指肠、胃幽门、小肠,它们的血管、神经交织在一起。
要想切干净,就必须连同这些被“牵连”的结构一起切除,再重新拼接。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修水管:
漏点不只在一个接头上,必须把一整段老化的管子换掉,再重新连接,水才能顺畅流动。
Whipple手术平均要8~12小时,
重建消化道的吻合口有3~5个,
术中失血量可达上千毫升。
这是一场对医生体力、技术和心理的极限考验。
每一个切除与缝合,都不是轻易的“下刀”,而是精确到毫米的生死抉择。
四、医生真的会“乱切”吗?
在现代医院,重大手术不是一个医生说了算。尤其是涉及儿童、恶性肿瘤的病例,都会经过多学科会诊(MDT):外科医生、影像科、病理科、麻醉科、儿科肿瘤专家共同讨论,
并在术前详细向家属解释手术风险和必要性,签署知情同意书。
这次成武县医院的事件,经官方调查确认:手术方案正确、流程规范、无违规操作。
孩子的不幸在于病太凶,不在于医者的错。医生不是“夺命的人”,而是在死亡边缘拉回生命的人。
可惜,公众往往只看到“切掉了什么”,没看到“救回了什么”
有人指责医生“草菅人命”,有人声讨医院“滥做手术”,却很少有人去了解什么是胰腺癌、什么是Whipple术。
医学从来不是黑白分明的领域。在生与死之间,医生选择的是最大的可能,而不是完美无缺的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