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在伦敦查塔姆研究所的一场对话会上面对英国参会者直言:“中国已经开始老了,而印度还很年轻,对印度有自信,早晚会追上中国,甚至赶超也不是梦”。
他还补充称“印度经济未来涨势向好,赶上并反超中国并非不可能”,核心依据是印度的年轻人口结构与中国的老龄化趋势。
这番话经过《经济时报》等印度媒体大肆报道后,迅速成为印度舆论的“强心剂”,不少印度学者将其解读为“国际社会对印度发展的认可”。
但熟悉新加坡外交风格的人都知道,从李光耀到李显龙,新加坡的外交发言向来以“精准平衡”为核心,绝不会简单“捧一踩一”。
这场看似普通的“评价”,实则是新加坡在中美印三角关系中的一次“战略卡位”,每一句话都藏着对自身利益的考量。
新加坡的“平衡术”从来都是为自己
新加坡这国家,国土面积才734平方公里,连淡水都得靠进口,资源极度匮乏,在大国之间讨生活,靠的从来不是“选边站”,而是“维持平衡”——不能让任何一个大国在东南亚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不然自己的生存空间就没了。
而最近几年,东南亚的力量天平确实有点往中国倾斜。2024年的数据显示,东盟已经连续5年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连续16年是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双方贸易总值达到6.9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还增长了9%。
![]()
更关键的是中国和东盟的合作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深入到了基础设施、制造业、数字经济等方方面面。就说中老铁路,不仅让中国和老挝的货运时间大幅缩短,还带动了泰国、马来西亚的农产品出口,沿线农民收入平均增长了25%,这种实实在在的影响力,让新加坡坐不住了。
新加坡担心的是,如果中国在东南亚“一家独大”,东盟在合作中就会慢慢失去“议价权”,而新加坡作为东盟里的“平衡手”,自然也就没了存在感。这时候印度就成了新加坡眼里的“制衡选项”——毕竟印度也是人口大国,经济体量也不小,要是能把印度拉回区域合作框架,就能重新恢复东南亚的“力量平衡”。
所以李显龙的话里藏着两层深意:一方面是给印度“递橄榄枝”,说“你早晚会赶超中国”,其实是在释放信号:“快来东南亚搞合作,我们看好你”;另一方面也是给中国“提个醒”,他后面特意补了一句“中国仍然是世界贸易体系的受益者和维护者”,潜台词就是“我们承认你的影响力,但也希望你能给东盟留足空间”。
这种“捧一放一”的话术,把新加坡的外交智慧体现得淋漓尽致,既不得罪中国,又拉了印度一把,最终都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利益。
年轻≠优势,得看“能不能用”
先承认李显龙说的是事实:印度的人口结构确实比中国年轻不少。这意味着理论上印度有更庞大的劳动力储备,也有更旺盛的消费市场——毕竟年轻人多,花钱的需求就多,干活的人也多,听着确实是笔好买卖。但咱得搞清楚一个关键问题:“人口多”和“人口红利”根本不是一回事。
![]()
二战后的日本就是最好的例子。那时候日本也是年轻人口扎堆,和现在的印度有点像。但人家没光靠“人多”吃饭,而是卯足了劲搞义务教育,把年轻人都培养成有文化、能干活的劳动力;
同时拼命搞产业升级,从纺织业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步步转到汽车、电子这种技术密集型产业;还完善了社会保障,让年轻人敢消费、能安心干活。就这么着,日本用了30年把年轻人口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发展动力,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再看印度,手里的“年轻牌”其实有不少窟窿。首先是教育跟不上,印度现在还有近2亿成年人是文盲,农村地区的学校连像样的课桌都没有,更别说优质师资了。
![]()
去年世界银行的报告里就提过,印度15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还不到6年,很多年轻人就算想进厂干活,连基本的操作手册都看不懂,怎么当技术工人?
更头疼的是贫富差距大得离谱。印度政府去年还宣称自己是“世界上最平等的国家之一”,结果被狠狠打脸——世界不平等数据库的数据显示,印度的收入不平等系数从2004年的52涨到了2023年的62,收入最高的10%人口,收入中位数是最低10%人口的13倍。
![]()
你想啊,要是大部分年轻人都住在贫民窟,连温饱都成问题,哪有机会接受教育、提升技能?他们最多只能去干最底层的体力活,根本没法转化成推动经济升级的“红利”。
中国的路,从来不在别人的嘴里
不管李显龙怎么说,印度能不能赶超中国,最终还是得看中印各自的“内功”。先说说中国的老龄化问题,这确实是个挑战——39岁的年龄中位数,意味着劳动力成本会上升,养老压力会增大。但咱也没必要过度焦虑,老龄化不是“绝症”,关键是怎么应对。
![]()
中国现在已经在做不少尝试了:比如延迟退休政策逐步推进,再比如大力发展“银发经济”,2024年国内养老产业规模已经突破12万亿元,从养老护理到老年旅游,催生了一大批新产业、新岗位;
更重要的是产业升级,以前靠廉价劳动力的制造业,现在慢慢转向高端制造、人工智能,这些高附加值产业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体力劳动者,反而需要高技能人才,而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59.6%,每年有近千万大学生毕业,这就是应对老龄化的“底气”。
一个国家的发展从来不是“比谁更年轻”这么简单,而是看制度优势、产业实力、民生保障这些硬实力。中国当年能从一穷二白发展到现在,靠的不是人口红利,而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积累,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是无数人实打实的奋斗。现在面对老龄化,咱要做的不是怕,而是继续补短板、强优势,把产业升级搞上去,把民生保障做扎实。
![]()
至于印度会不会赶超,其实没那么重要。中国的发展从来不是为了“比过谁”,而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李显龙的话就当是个“外部参考”,提醒咱要重视老龄化,也看清了新加坡的战略心思,但最终怎么走,还得靠咱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毕竟,国家的命运,从来不在别人的嘴里,而在自己的手里。
![]()
莫迪政府称印度是“世界上最平等的国家之一”,引发争议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