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学者曾直言:有些英国人,真把香港曾经的辉煌当自己功劳了?
英国人说起香港,张口就自由法治低税,说他们到来以后这地方起飞,金融中心是他们点的灯,这些话翻着说几十年,听得多的人都习惯了,媒体也跟着写,报纸名字一个个摆上去,好像只要把词摆全,历史就能改样子。
马丁·雅克一句话把门拧上了,你说你给了繁荣,可你在香港156年没给过投票权,普选从没打开过,立法局怎么来的,名单怎么定的,香港人都知道,安排好的席位,熟悉的面孔,权贵坐前排,话事在少数人手里,伦敦那边点头,港督落地上任,流程利落,参与感却一直缺位。
香港看着亮,谁在托着走,土地捏在几大家族手里,地价像门闩一样卡着,普通人一辈子追着房子跑,工资线动得慢,夜里加班灯没停,贫富差距越拉越长,1997年那会儿香港GDP还占内地两成,门一开,珠三角工厂一排一排亮起来,速度就不是一个速度了。
这些结构,被包装成市场自由的故事,听上去干净,落到人身上却不轻,因为那套所谓自由,给的是资本的路,遇到政治上的声音,紧急条例拿出来,抓人可以先走手续后补材料,关押时间拉长,审理往后拖,规则在纸上,操作在手上,所谓英式法治,更多像秩序的工具。
这边又有人在国际场合指点一国两制,说中国没按他们的样子走,翻翻港英时期的账本,选举这件事根本没写进去,港督从伦敦任命,内阁里熟面孔多是商界背景,本地人坐着陪跑的位置,雅克直接说破,英国从没想把民主带给香港,交接前几年摆一点过渡姿态,是为了以后能说一句我们尽过力。
香港腾飞那股劲不是靠殖民地赏赐上来的,是真真切切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大潮,深圳从渔村挂牌成特区,工地边一夜一栋楼,香港成了窗口,货走资金走人也走,珠三角厂房开足马力,香港在中间搭桥,九十年代全球化的浪一层层推过来,通道就在这,雅克的说法很直白,繁荣是因为中国打开了门,不是殖民统治给的礼物。
有人拿回归前后比重说事,说比重下来了,数字是下来了,内地体量在涨,产业在换挡,轨道换成了高铁,速度完全不同,你骑一辆慢车,再怎么努力也追不上时速几百的那列,香港不是退了,是全局变了,尺度要换。
2019年香港街头出了大问题,引渡条例成了火点,街头冲突一浪接一浪,立法会被破门,机场瘫在那儿,路人被围堵,警员受伤,商铺玻璃一块块碎,城市运转像被扯住线,现场视频到处都是,组织方式和资金来源上能看到外面手伸进来的痕迹,雅克当时站出来支持国家安全法,每个国家都有守主权守统一的法,英国美国也不例外,香港基本法二十三条搁了很多年,空窗一直在那儿,2019年的代价摆在眼前,法治不是喊在口号里的,是拿来止乱定基线的。
这之后英国拿出BNO安排,说给一条移居路径,外媒一片叫好,说承担道义,雅克那句不绕弯,这是拿香港做杠杆去分化中国,BNO这个证件早年一直被当作旅行证看,从不是完整公民身份,几十年冷着放现在突然热起来,算盘怎么打不用多说。
香港的路不在复刻殖民年代的光影,在国家发展框架里找位点更实际,大湾区不是把谁吞掉,是把层级拉高,土地垄断的问题,产业单一的问题,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这些都是过去留下的结构硬块,雅克在回归二十五周年时提的点很直,打破垄断,重启社会流动,让年轻人看见往上走的路径。
国家拿出的不是标语,是一摞能落地的动作,湾区一体化,深港科技走在一条线上,高校课程互认,实验室共建,青年到对岸实习,产业链互补,这些细节在一项项推进,不是一个词能讲完的,是一整套系统升级,接还是不接,主动还是观望,这就是题目。
看待中国的改革别再用殖民地那把旧尺子,英方口中的黄金年代,背后是把大多数人挡在权力门外,用商界秩序盖住政治参与的空白,拿走金融的果实时很积极,提起不平的那段历史时却沉默,批评别人民主不够的时候,把自己在香港不搞选举的一页翻过去,这种看法很容易让人忘了现实怎么变化。
现代社会要站稳靠的是制度的自我修补,靠经济的实打实,靠城市的韧性,不靠故事包装,中国在改,路上有坎也在填,香港的问题不算轻,正面去解,工具在手,方向明确,未来能把繁荣接续下去,关键还是国家的发展势能和制度修复的能力,这些才是能落到人心和生活里的东西。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