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提起液冷技术,国内企业基本是“跟着海外巨头吃灰”——核心技术被卡脖子,市场份额也被人家攥在手里。但最近两年,国产液冷突然“杀”出重围:订单接到手软,技术也能和海外掰手腕了。这波逆袭到底咋成的?普通人又能从里捞到啥机会?今天咱们用大白话唠明白。
![]()
一、国产液冷“逆袭”的底气,就藏在这三件事里 1. 技术突破:从“跟跑”到“并跑”
搁以前,海外巨头(比如美国的老牌液冷企业)垄断了核心技术,国内企业想买套方案都得看人家脸色,成本高还处处受限。但现在不一样了!国内厂商在冷板设计、浸没式散热这些关键领域搞出了名堂:
• 某头部厂商把液冷板的换热效率提了20%,还拿下几十个专利;
• 另有企业搞出“定制化浸没式方案”,适配国内数据中心场景,能耗比海外方案还低5%。
现在国产技术和海外的差距,已经从“代差”缩成“半步差”,部分细分领域甚至实现反超。
2. 市场需求“爆炸式”增长
国内现在是全球最大的液冷市场,没有之一。一方面,“东数西算”工程狂建数据中心,这些数据中心要想达到节能指标,必须上液冷(传统风冷太费电了);另一方面,新能源车卖得飞起,电池热管理(液冷是核心)的需求也跟着暴涨。
2025年最新数据显示,国内液冷市场规模同比暴涨60%+,国产厂商的市场份额从去年的35%直接冲到55%。以前是求着海外厂商供货,现在轮到海外厂商反过来找国内企业谈合作了。
3. 政策“东风”使劲吹
“双碳”目标不是喊口号的,数据中心、新能源车都是能耗大户,液冷这种能省电30%-50%的技术,就是政策“宠儿”。各地对采用液冷的绿色数据中心直接发补贴;新能源车用国产液冷方案的,也能在产业链补贴里多分一杯羹。政策一撑腰,企业搞液冷的劲头更足了。
二、国产液冷逆袭,对行业意味着啥? 1. 打破垄断,企业省钱了
以前用海外液冷方案,一套下来成本高得离谱,国内数据中心和车企只能硬扛。现在国产方案价格比海外低20%-30%,性能还不差,企业的成本压力一下就小了。比如某云计算大厂,把数据中心的液冷方案换成国产后,一年电费就省了好几千万。
2. 带动一整条产业链起飞
液冷不是单一产品,而是一整套系统——从冷板、泵阀、冷却液,到控制软件,都得配套。国产液冷起来了,国内的材料厂商、零部件厂商、软件公司也跟着吃肉:做特种冷却液的企业订单量同比翻了三倍;做智能控制系统的,股价也跟着涨了一波又一波。
三、普通人能从这波逆袭里捞到啥机会? 1. 盯紧产业链上的“关键角色”
• 做液冷板的:这是液冷系统的核心部件,国内几家头部厂商已经开始给阿里、腾讯供货了;
• 做冷却液的:不是普通水,得是绝缘、导热好的特种液体,这领域国产替代空间极大;
• 做配套服务的:比如液冷系统的安装、维护,这也是门刚需生意。
2. 别只看短期涨跌,看长期趋势
液冷是个长期赛道,现在才刚进入“大规模应用期”,后面增长空间还很大。但短期可能有波动,比如哪家厂商赌错技术路线,或者行业扩产太猛引发价格战,这些风险得提前掂量。
四、风险也得心里有数
• 技术路线赌错了:液冷有冷板、浸没式等好几条技术路线,要是押错宝,前期投入可能打水漂;
• 产能过剩:现在大家都觉得液冷赚钱,一窝蜂扩产,搞不好过两年就产能过剩,价格和利润都得往下掉。
国产液冷的逆袭,不是偶然,是技术、市场、政策合力的结果。对普通人来说,这既是行业变革的机会,也得警惕其中的风险。投资也好,择业也罢,先把底层逻辑搞明白,才能在这波浪潮里不踩坑。
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