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将至,天气转冷,正是孩子储备能量、促进生长的关键期。
但很多家长发现,孩子此时容易反复感冒、睡不安稳、大便干、口舌生疮,营养补了不少,却不见长个长肉。这些问题,大多和“内热”有关。
内热会消耗气血津液,阻碍生长发育。若只顾进补不先清热,反而可能火上浇油。
秋冬孩子易生内热,与其“纯阳之体”的生理特点有关,也因天气寒冷,家长常过度保暖、盲目温补。
加上气候干燥、户外活动减少,导致热气郁结体内,形成积食、阴虚或心肝火旺等问题。
想要孩子秋冬少生病、长得快,清热是第一步,但必须兼顾健脾滋阴,避免损伤脾胃。
今天,邀请到李兰铮主任,给大家根据不同类型的内热,分享相应的调理汤饮。
![]()
1. 积食内热——重在消食健脾
这是秋冬季最常见的一种内热。天气冷了,孩子活动量下降,但如果饮食不节制,或者进补方式不对,食物积在肠胃里,就会产生热气。
表现:舌苔厚、口臭、大便干臭、腹胀、能吃不长。
推荐:三星健脾汤(谷芽、麦芽、山楂、炒山药)
做法:材料洗净,加水煮20分钟,取汤饮用,每周2-3次。
作用:消积食、健脾胃,清除实热。
![]()
2. 阴虚内热——需滋阴润燥
秋冬季节空气干燥,孩子身体水分流失较多,如果还常待在暖气房或吃燥热食物,就容易出现阴液不足,产生虚热,这种热往往不太明显但持续时间长。
表现:舌红少苔、口干唇燥、手足心热、夜间盗汗、大便干结。
推荐:润肺滋阴汤(沙参、麦冬、玉竹,冰糖)
做法:材料加水慢煎30分钟,冰糖调味,分次温服。
作用:补充阴液,清退虚火。
![]()
3. 心肝火旺——宜清肝安神
天气冷了,孩子户外活动减少,情绪容易烦躁,或由于管教过严导致心情不畅,都可能引起心肝之火上扰。
表现:舌边红、眼屎多、急躁易怒、入睡困难、小便黄。
推荐:改良三豆饮(黑豆、赤小豆、黄豆、甘草)
做法:材料加水慢煮30分钟,代茶饮。
作用:清肝火、宁心神,兼顾健脾而不伤中焦。
秋冬调理孩子体质,关键在于“清补结合”。合理饮食、及时清热、健脾滋阴,才能为孩子打下健康基础,助力成长。
需要注意的是,食疗仅作为日常辅助调理,不可代替治疗。如果孩子便秘情况持续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调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