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想图出现。
来自期刊《舰载武器》的一个构想——把现役轰-6推到准重型机级别,令人注意。
真没想到。
![]()
这套设计的要点很直白:把轰-6的体量放大——机身更长、翼展更宽、机体更粗,发动机从两台增到四台,内部能装旋转弹舱,挂载量明显提高,估算航程也翻倍,号称可以越过海域、直抵更深的目标。
说白了,目标是把一款“中型”平台改造成某种“准B-52”级别的东西。
换个角度想想,这不是简单打补丁。
依我之见,这样的改造首先是概念层面的跳跃——从升级走向重研。
尺寸拉大。
![]()
结构重构随之而来。
仔细想想,问题岂止表面——这宛如在旧屋上加层,基础是否承得住?
综观全局,飞机尺度放大触发的是一系列非线性工程问题:结构强度、疲劳寿命与材料负载并非按比例增长,机体体积和表面积的关系会牵动承载设计;翼载荷上升,翼根与机身连接处的应力场需重新定义,起落架和地面支援也必须同步升级。
这些任务不仅仅是把图纸放大那么简单。
![]()
客观而言,发动机数量的增加与燃油容量的扩张要求对推进系统进行全盘规划——推力、比油耗、可靠性、维护性、生产能力,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变量。
假设单纯靠等比放大来实现目标,那么很可能陷入重量与强度间的悖论;换做现在的工业能力,要么突破材料和制造工艺,要么就要承受更长的研制周期与高昂的成本。
令人惊讶的是,很多设想往往在想象阶段忽略了这些工程学的现实约束。
确实,放大后的好处也很明显:更多内藏弹舱意味着更低的阻力、更高的弹载密度,航程能在不加油情况下覆盖更远目标——这对远洋威慑来说意义重大。
![]()
可是,真的是万能解吗?
难道不是在面对现代立体防空网时,牺牲隐身与生存性去换取航程就划得来?
比起把一架飞机做成“大号”并指望它单独突防,现实战场更倾向于隐身轰炸机、无人突防群与电子战支援的组合战法。
相比之下,单纯的体量优势在高强度防区里可能天差地别——大飞机容易被发现,容易被层层拦截。
再说发动机这事儿。
![]()
四台大推力机器,听上去很带感,但要有匹配的燃油效率和寿命才行。
若使用新型国产大推力机,就得有长期试验、调优和改良的周期;若借用外来技术,则又涉及政治和供应问题。
琢磨琢磨,发动机不光是推力数值,配套的进气、排气、机匣冷却还有维护链条,任何一环出问题,整机效能都要打折扣。
个人认为,这些配套工作往往比换发动机本身更耗时,也更棘手。
![]()
武器布置上,若能把旋转弹舱装进机身,投射效率和隐蔽性都会有提升,宛如把货舱从屋檐搬进室内,既美观又实用。
可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弹舱门、发射气流、装弹通道、地勤维护与弹药电源冷却——这些琐细但要紧的环节,会在实战前消耗大量时间与资源。
站在今天回头看,任何看似简单的改变背后都有连锁的后勤工程;换句话说,机体内部化的方便要由地面保障体系的大幅升级来承担,苗头一旦扩展,后勤成本也会呈倍数增长。
乃国家之战略布局,非一厂一研所能独断。
![]()
综观往昔,列强皆于漫长岁月中择其重点,或延寿既有机型,或潜心新制。
若以国之资源为经,须将隐身机、无人机、加油机与大型非隐身机之优劣并列考量,方可定其轻重。
个人认为,若当务之急为穿透敌纵深,则隐身与协同体系应为首;若重在弹性投送与持久巡航,则准重型机亦不可弃。
说到底,这是个权衡问题。
换个角度看,期刊提出的构想像是一次头脑风暴——它启发思考,而非直接下结论。
![]()
值得鼓励。
真没想到——有时候,纸上想法反倒能指出工程上的盲点,从而推动更现实的可行性研究。
设问:是不是该全力推进这样的“放大计划”?
还是应该把资源投入到隐身与无人体系?
![]()
这两者并非完全对立,但资源有限。
就像现在的棋局,走一步都要盘算全局。
结论尚未定,唯有科学论证、分阶段试验与成本效益评估,方能把想象变为可执行的路线图。
个人认为,先做可行性、再做样机、最后再决策,方为上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