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支飞行表演队云集,炫舞蓝天精彩纷呈
2025南昌飞行大会暨航空产业博览会于10月31日至11月2日在江西南昌瑶湖机场成功举办。
作为此次活动最大看点,南昌飞行大会云集了多支国内外飞行表演队,包括空军航空大学“天之翼”飞行表演队(使用初教6教练机)、俄罗斯空天军的“勇士”飞行表演队(使用6架苏-35S和1架苏-30SM)、欧洲“空中骇客”表演队(使用XA42,4机编队)、法国“空中魔术师”表演队(驾驶“小熊”飞机单机表演)、中国“红星”表演队(使用3架民用版初教6进行三机飞行表演)、中国雄鹰表演队(驾驶XA42)、以及长江通航表演队(使用翔龙100轻型运动飞机)。此外,中国商飞的C919和C909客机也进行了精彩的飞行展示。
 ![]()
 ![]()
 ![]()
 ![]()
这就是南昌飞行大会的一大魅力。每天上午和下午都有近2小时的飞行表演,而且参加表演的飞机既有螺旋桨动力也有喷气动力飞机,既有教练机、轻型运动飞机和特技飞机,也有重型战斗机和大型商用客机。
这自然让飞行表演变得非常多元,各类机型、各支表演队各放异彩。在观众一声声“哇啊”的惊讶声中,在观众向飞机招手的时刻里,蓝天上是一出出多彩的剧目:多机编队显现秩序感,是精准协同之美;炫舞蓝天时,飞机以空中拉烟等形式在天空留下的,是写意之美;还有轻型飞机的灵动之美,重型战斗机的力量之美,还有商用飞机的优雅之美,以及特技飞机的勇敢之美。
此外,即便两支飞行表演队使用的都是初教6或XA42,但编排的飞行动作也是有着明显的风格差别,显示出了飞行表演的多姿多彩。
 ![]()
 ![]()
 ![]()
为特技飞行而生的飞机,有特别的设计
相对于初教6教练机、苏-35S战斗机、C919和C909客机来说,此次飞行大会上的XA42是比较特殊的。
一则,前几型飞机我们都会在其他航空展会上见到,如珠海的中国航展、长春的空军航空开放活动等,对观众而言相对更加熟悉;二则,XA42属于特技飞机类型,为飞行大会进行飞行表演可谓驾轻就熟。
尽管XA42在外观上和初教6相似,而且都是螺旋桨飞机,也同样是梯形翼、下单翼,但进一步来看,XA42先天就是为特技飞行而生,因此在设计上留下了比较明显的特技飞行飞机特征。
 ![]()
 ![]()
 ![]()
XA4特技飞机为了实现更好的特级飞行,在外部的气动和内部的结构上都有着特别设计。
XA42飞机外形紧凑、翼展不大,转动惯量小,滚转阻力小、滚转速度更快,机翼翼型剖面是对称翼型。同场的初教6和苏-35等机型,它们的机翼在视觉上是上表面凸、下表面平或略凹的。XA42的机翼剖面则是圆头尖尾形、厚度小,机翼上下表面呈对称——如此设计是为了令飞机在正飞和倒飞时都能产生相似的升力特性,可做长时间的倒飞直线飞行、倒飞筋斗等。
此外,XA42的尾翼面积很大,升降舵和方向舵的舵面面积也较大,且偏转角度较大,可提供更强力的俯仰与偏航控制能力,让飞行员在特技飞行的低速、高攻角等状态下依旧保持对飞机的精准操控,让飞机在极短时间内能够连续做出高难度的机动动作。
 ![]()
完成飞行表演落地后,XA42的飞行员挥舞中国国旗,与场外观众互动。可见它的机翼上下表面呈对称。
另外,为了更好地实现特技飞行,XA42有着气泡座舱盖,为飞行员的环境感知带来更全的视野;在内部配套了倒飞供油系统,防止倒飞时发动机熄火;整机结构中普遍使用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实现机体轻量化的同时,也保证了机体的高强度,具备高过载承受能力。再加上大功率发动机的装配,让这架特技飞机能够做出高过载的动作,在观众面前呈现出泼辣、大胆的高难度机动动作。
当XA42在进行飞行表演时,一些现场观众感叹,XA42呈现了一些类似二战电影中的动作——显然是螺旋桨战斗机主宰战场时期的空战格斗场面。
 ![]()
XA42特技飞机的尾翼面积很大,升降舵和方向舵的舵面面积也较大,且偏转角度较大。
再看初教6,因与XA42特技飞机截然不同的用途,而在设计上有着自己的风格。同样是梯形翼,初教6是上反翼型,机翼在根部厚更大、翼尖薄,强调低速操控性,低速升力大、操纵稳定——因为它不是为极限特技飞行而设计,而是为了服务飞行教学,讲求“稳中求训”。
自初教6诞生之日起,一批又一批飞行学员通过它初识飞行,从这个“飞行摇篮”起步,踏上学飞之路。
 ![]()
 ![]()
 ![]()
微型飞行器,以最前沿的航空技术将飞行器做小
此次南昌飞行大会期间,还以“低空无界,赣向未来”为主题,同期举行了航空产业博览会,航空工业集团、中国商飞、中国航发、航天科技、中电信无人科技、北航江西研究院等一批航空企业及科研院所参展。
总体而言,展陈面积相对不大,参展的通航飞机、eVTOL、无人机等基本上以“老面孔”居多,涵盖了四旋翼、复合翼、半倾转构型、串列双旋翼、倾转涵道风扇+机体融入式涵道等气动构型。
 ![]()
 ![]()
 ![]()
 ![]()
展场中,相对较新的面孔是微型飞行器,例如,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所(以下简称“智能所”)的微型仿生昆虫飞行器。
据现场人员介绍,将飞行器做小,传统技术路线的旋翼飞行器存在小尺度气动效率急剧下降带来的高频噪音、刚性旋翼的杀伤等弊端,在人群、狭小空间和室内空间使用场景受限,而仿鸟式扑翼和固定翼虽相对安全,但是无法悬停,起停功能受限,极大限制了应用场景。
仿昆式扑翼(因为昆虫的翅膀是高频扑动,为了区分仿生对象昆虫和鸟的不同,业内也称“仿昆式振翼”)飞行技术路线,则是继固定翼、旋翼式以及仿鸟式扑翼路线之后,新兴的航空飞行技术。
 ![]()
昆虫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飞行生物,距今已有3亿年的进化历程,昆虫通过翅膀运动产生支持飞行的升力,其卓越的飞行能力令人惊叹。相比于仿鸟扑翼飞行器,仿昆虫扑翼微型飞行器体积更小、重量更轻、机动性更强,在水平面内高频往复拍动扑翼而产生高升力,从而实现狭小空间内的精准悬停飞行,在灾后救援、应急处突和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随着微机电、微芯片和微能源动力等领域的快速发展,这类特征尺寸在分米量级、重量在数十克的微型仿生昆虫飞行器得以逐步成形。
 ![]()
自然界中的昆虫通常有前翅和后翅两对翅膀,如蜜蜂、蝴蝶和蜻蜓等。智能所展出的微型仿生昆虫飞行器是两对翼构型,图中的是采用了共面拍动布局。
根据智能所的介绍,该所的具有仿生蜻蜓外形的微型飞行器样机,质量40克以内、翼展30厘米以内,可悬停3分钟,目前已搭建生产线,具备产业转化的能力。不过,相对于四旋翼等其他无人机等均已有了成熟完善的供应链,仿昆虫扑翼微型飞行器若投入生产,尚面临着如微舵机等核心零部件缺乏行业成熟供应链支撑的瓶颈。同时,作为探索之中的前沿航空技术,目前这类微型飞行器的续航时间和负载能力仍不足,极大限制了其实际应用场景。
 ![]()
这架仿昆虫扑翼微型飞行器以蜻蜓为仿生对象,采用异面拍动的布局。
因此,目前业界正在着力提升微型飞行器的气动效率和气动力,以提高续航和负载能力。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在这项航空新技术的探索上,还有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多家高校科研团队的齐头并进,正在通过从昆虫飞行中进一步汲取灵感,打造新一代微型飞行机器人。(文案:郑宇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