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崔立东
当一瓶源自千米井下的矿井水,清澈甘洌地呈现在你面前时,你很难想象,它的“前身”竟是一度威胁矿井安全的“地下祸水”。
“煤水相克”的矛盾已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煤水共生”的新发展模式。在龙煤集团的广袤矿区,一场“深水革命”正在悄然上演。
从昔日需斥巨资治理的“环境负债”,到如今可循环利用,甚至创造效益的“绿色资产”,肆意横流的矿井水,正在被赋予全新的价值与生命。
这不仅是一场技术的革新,更是一次发展理念的深刻嬗变。龙煤集团旗下的鹤岗、双鸭山、鸡西、七台河矿业公司,正以各自的智慧与担当,共同执笔,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时代命题,书写一份厚重而清澈的“龙煤答卷”。
峻德答卷:把“地下洪流”变成“绿色富矿”
鹤岗峻德煤矿,一座典型的老工业基地重点矿井,曾为“水”所困。随着开采深度不断增加,矿井年均涌水量高达1600万立方米。这股巨大的“地下洪流”,裹挟着悬浮物、COD、氨氮等污染物,若直排,将对周边的松花江重要支流小鹤立河及地下水系造成严重威胁。
治,则成本高昂;不治,则后患无穷。面对这道“必答题”,峻德煤矿的选择是迎难而上。
2018年,一座投资2600万元、日处理能力高达6万立方米的现代化矿井水净化水厂拔地而起。它所承载的,不仅是治污的使命,更是这家老牌国企对绿色转型的庄严承诺。
走进净化水厂,听不到传统水厂震耳的轰鸣,也闻不到刺鼻的药剂味。这里的核心武器是一套高效的“预处理+磁分离+回用处理”工艺。矿井水先在巨大的缓冲集水池中完成自然沉淀,随后进入“磁分离”核心区。在这里,特殊的磁种介质和絮凝药剂,如同亿万只微小的磁力“触手”,精准地吸附、捕获水中的悬浮物,再通过强磁场的“雷霆之力”,将污染物快速分离。
“采用该套工艺大大缩短了水力停留时间。同时,显著提升了矿井水处理能力,日处理量从过去的2万立方米大幅跃升至目前的6万立方米。”曾经负责该项目的龙煤鹤岗矿业公司总工程师张俊杰介绍,效率的显著提升直接带动了成本的显著下降——吨水运行成本从1.2元骤降至0.4元。仅此一项改进,每年即可节约运行成本1261万元。不仅如此,该技术还成功实现了“水中淘金”——利用磁分离技术,从矿井水中提取含煤成分,并将其制成“煤饼”,每年可多出3000吨煤炭。
如今,峻德煤矿的矿井水,早已褪去了“污染”的标签。达标排放率常年保持100%,使河流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同时,每年更有200万立方米的矿井水被回收用于生产,不仅解决了下游农田灌溉的用水难题,更节约了近1380万元的用水成本。
这套“技术标准+责任分工+考核监督”的管理体系,不仅让峻德煤矿尝到了绿色发展的甜头,其成功经验还被推广至兴安、富力等兄弟矿井。峻德煤矿的目光已投向更远的未来:投资500万元建设矿井水余热回收系统,用处理后水体的余温为矿区供暖;联合高校研发“智能化水质预测模型”,实现污染物浓度提前预警;探索“矿井水+生态修复”新模式,打造“治水—复绿—生态”一体化的绿色新格局。
驯服“水怪”:从“治水”到“善水”的理念蝶变
如果说峻德煤矿的实践,是一部精彩的工程技术教科书,那么,龙煤双鸭山矿业公司的探索,则更像是一场深刻的哲学思辨——关于人与水、开采与保护的“共生之道”。
2024年,双鸭山矿业公司的矿井水综合利用案例,成功入选“中国十大节水经典案例”。这份国家级荣誉的背后,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绝地反击”。
时间回溯至2018年,双阳煤矿正面临“生死攸关”的抉择。矿井的“命脉所系”——西部采区,上方覆盖着一个庞大的含水层“天窗”,如同一盆随时可能倾泻的洪水。在全国范围内,尚无成功治理的先例。
“拼了!为了矿山的存续,为了数万人的生计!”双鸭山矿业公司的决策者们毅然决然地拍板定案。
一场遍访全国、求索良方的“问道”之旅就此开启。2019年,希望的曙光终于出现。一种全新的“注浆阻水法”工艺被确定为核心战术。“我们的目的,不是把水抽干,而是给含水层穿上一件‘防护服’!”双阳煤矿副总工程师孙发东解释,通过高压将特殊浆液注入砂岩裂隙,形成一道坚固的“防水墙”。
这场与“水怪”的搏斗取得了奇迹般的胜利:矿井涌水量每小时成功减少了1030立方米!一个昔日濒临关闭的矿井,由此起死回生。
双阳煤矿的成功,唤醒了所有双矿人。一场从“治水”到“保水”再到“善水”的理念革命,迅速推开。“过去,我们把水当作‘敌人’,想着怎么排除它。现在,我们把它看作‘朋友’,思考如何保护好、利用好它。”鹤岗矿业公司科技环保部总工程师战涛一语中的。
理念一变,天地皆宽。公司开始将“水”与“煤”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为每一滴地下水建立“户口档案”,统筹谋划“双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这份深度的思考,催生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在东保卫矿,经过“预处理+双级反渗透系统+后处理”深度净化的井下疏干水,被灌装入瓶,变成了市场上独一无二的“龙双”矿泉水。
从工业回用,到反哺农业,再到走进百姓生活。双鸭山矿业公司的实践雄辩地证明,地下的“矿井废水”完全可以变身宝贵的“绿色活水”,实现“煤水共生”。
创新“矩阵”:井上井下共谱“水”之新篇章
当鹤岗与双鸭山在“水文章”上各显神通之时,龙煤鸡西、七台河矿业公司则以其独特的创新“矩阵”,让矿井水在井上井下,唱出了一曲曲动人的新歌。
在龙煤鸡西矿业公司新发煤矿,一场颠覆传统的变革正在井下上演。过去,每小时130立方米的采掘污水,需经多个泵站“长途跋涉”才能排至地面。如今,龙煤集团首座大型井下净化水站在此落成。巧妙利用废旧巷道建设而成的水站,直接将高杂质污水就地净化,100%复用于生产,供水距离缩短了近3000米。这一“井下循环”模式,每年可节省治水成本420万元。
龙煤七台河矿业公司龙湖煤矿在矿井水处理方面更是技高一筹。2023年1月,该矿成功投运了一套处理能力达400立方米/小时的矿井水井下处理系统,其出水水质直接达到了一级排放标准。
“这是技术团队历时两年艰苦攻关的结晶。”副总工程师沙金告诉记者,“若在地面建设同等规模的矿井水处理厂,预算资金要高达1920万元,而我们在井下直接建设该处理系统,实际投入仅为370万元,一下子节省了1550万元的巨额投资。”
目光转向地面,鸡西矿业公司滴道盛和煤矿立井,则从水中“取”出了热量。这里的矿井水,常年保持15摄氏度。2022年,一套污水源热泵系统投入使用,替代了两台4吨燃煤锅炉,成功满足了矿区2万多平方米建筑的冬季采暖需求,每年节约运行费用62万元。
在龙煤七台河矿业公司旗下的新建、新兴等5家煤矿,除饮用水外,生产和生活用水已全面采用经过深度处理的矿井水。仅此一项,七台河矿业公司每年即可节省自来水用量达64万吨。
在鸡西矿业公司东海煤矿、平岗煤矿,净水厂更像一个“中央厨房”,每天将上万吨采煤废水“烹饪”成用途广泛的清洁水源:井下生产、锅炉补给、煤场降尘、职工洗浴、机关卫生……甚至养起了观赏鱼。
从井下就地净化,到提取热能供暖,再到满足矿区“全场景”用水需求,鸡西、七台河矿业公司的实践,如同一块块精巧的拼图,共同构成了一幅煤炭企业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完整图景。
从峻德煤矿那座矗立在小鹤立河畔的现代化水厂,到双鸭山矿业公司那瓶晶莹剔透的“龙双”矿泉水,再到鸡西、七台河矿业公司井下高效运转的净化水站……龙煤集团的“治水”故事,或气势磅礴,或充满哲思,或灵动巧妙。
这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共同指向一个清晰的未来:曾经被视为“包袱”的矿井水,正在成为推动企业绿色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资源。
矿井水,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滋养并重塑这一座座老煤城。在煤海深处,当“煤”与“水”和谐共生,双资源协同发展,一幅新时代现代化新龙煤的壮美画卷就此缓缓展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