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名城苏州网)
转自:名城苏州网
一口滚烫的苏式生煎,一杯醇厚的意式浓缩。在太湖边大渡村的“柒拾陆渡村咖”,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味,从同一个吧台递出,给顾客带来新奇的体验。
这不是偶发的猎奇,而是咖啡与乡村的深度融合——在石舍村,它调和了陈皮、罗汉果,成为“上医官”里的草本养生饮;在湖桥村,它隐于寺庙一隅,成为“又见咖啡”稻浪前的禅思……从单一的饮品,到多元的文化载体,一批形态各异的“村咖”正不约而同地“扎堆”临湖镇,悄然重塑着乡村日常。
“咖啡+”跨界“调和”乡土生活
“我们更愿意称之为‘邻里店’。”在“柒拾陆渡”,吧台上是磨豆机,后厨是生煎炉。该店负责人介绍,最初的设想很简单:游客喝咖啡,村民吃生煎。
“但现在,界限模糊了。”他说,周末专程从城区赶来的年轻人,乐于体验“生煎配咖啡”的混搭;而傍晚,本地村民也会踱步进来,点一杯拿铁,和熟人聊聊家常。这栋由废旧农房改造的空间,无意间成了新老村民的交汇点。
这种“咖啡+”的融合实验,在临湖并非个案,并且更加多元化。在石舍村,“上医官草本咖啡”的菜单自成一派。主理人将“药食同源”理念置于首位,牡丹、陈皮、罗汉果等中药材,经过研磨和配比,融入咖啡豆的油脂。“这不是简单的添加,而是基于传统理念的‘调和’。”他说。
这些独特的创新,让村咖从饮品售卖点,转变为复合功能的乡村客厅。它承载文化,亦嵌入治理。在“上医官”,红黄为主的中式色调与满室的草本香气,本身就是一种中式美学的无声展示。而在大渡村,村咖成了反诈骗宣传、文旅活动通知的“第二阵地”。“这里人流量大,信息传递效率远高于传统的公告栏。”大渡村工作人员说。
一方水土何以“聚拢”咖啡香
为什么这些形态各异的“村咖”不约而同地扎堆于临湖?
“又见咖啡”的选址极具代表。它藏在湖桥村寺庙的一角,门外便是一望无际的金色稻浪。其负责人坦言,最初是被这里的田园风光和松弛感所吸引。
这种对独特环境资源的自发探索,是第一批村咖落户的原始动力。临湖背靠太湖,域内生态涵养资源优越,为“诗与远方”提供了最直观的承载体。
随之而来的是经济考量。不止一位主理人提到,成本是关键因素之一。相较于苏州古城或园区的核心地段,利用闲置农房或村集体物业的租金成本,“可能只有前者的几分之一”。
自发的探索逐渐形成集群效应。“柒拾陆渡”在大渡村的落地,让更多人看到了界路村、石舍村的可能。一位正在选址的创业者说:“几年前,开在村里,别人会觉得你偏。现在,临湖的村咖已经形成了小小的品牌效应,游客会按图索骥,专门来打卡。这种集聚,本身就是一种引流。”
“气候”的形成,离不开“土壤”的培育。近年来,临湖镇在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中,有意保留和活化了一批具有水乡特色的闲置农房和旧厂房。当地在基础设施配套,如道路、管网、停车位等方面持续投入,为这些“小而美”的业态落地扫清了障碍。
咖啡香里飘出乡村振兴新图景
一杯咖啡,能为乡村带来什么?
最直观的是沉睡资产的激活。“柒拾陆渡”所在的建筑,原是村里一处废弃多年的老宅;“森林漫咖”则盘活了灵湖村的一片闲置林地。咖啡馆的入驻,让这些被遗忘的角落重新产生了经济价值。
更深层的改变,在于流量的导入和业态的重塑。“一个特色村咖,在一个周末能吸引数百人次的客流。这些以往直奔太湖景区的游客,开始深入临湖的村庄。”临湖镇相关负责人说。
人来了,消费就留下了。石舍村的一位村民,在“上医官”附近支起了小摊,售卖自己种的蔬菜和草鸡蛋。“以前只能等小贩来收,现在周末两天,卖得比过去一周都多。”这种溢出效应,正实实在在地发生。
目前,近二十家各具特色的“村咖”已在临湖的田野间生根发芽,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长。“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星星点点的自发探索。”临湖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临湖镇将引导这些咖啡店串联起来,把这些散落的村咖和周边的民宿、农场、手艺人“打包”,形成不同主题的微旅游线路,让游客的体验将不再是一杯咖啡的时间,而是“一整天的乡村生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