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火前的加沙街头,总能看到背着水桶、在废墟里找食物的孩子,他们的小手没握过铅笔,只知道为生存奔波。
可如今再走在加沙的路上,画风变了,孩子们背着简易书包,排着队走向临时课堂,晨会上还会齐声喊着口号。
是什么让 25 万孩子告别街头?原来,战火停息后加沙重开了课堂,哪怕没有课桌,孩子们把笔记本放在膝盖上,也要抓住这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
![]()
25万学子的生存与成长转折
停火前的加沙街头,随处可见背着水桶、穿梭在废墟间的孩子,他们本该握着铅笔的小手,却不得不承担起“找水、寻粮”的生存重担。
十几岁的孩子每天清晨就跟着邻居阿姨去两公里外的取水点排队,午后还要在街头捡拾可回收的废品。
他们的童年没有课堂的欢笑,只有对“下一顿饭在哪里”的焦虑,街头的混乱与危险,时刻威胁着他们的安全与成长。
直到课堂重新开启,这一切才慢慢发生改变,如今的加沙清晨,取而代之的是孩子们背着简易书包、走向临时学习空间的身影。
![]()
在努赛拉特西部的临时课堂外,每天都能看到孩子们排队参加晨会,他们跟着老师做伸展运动。
齐声喊出“巴勒斯坦万岁”的口号,脸上终于有了属于这个年纪的笑容。
孩子们每天能按时坐在“教室”里,虽然没有课桌,但他把笔记本放在膝盖上,认真抄录老师写在黑板上的每一个字,规律的作息、知识的滋养,让孩子们逐渐找回了成长的方向。
![]()
孩子们的回归课堂,也给家庭和社区带来了连锁变化。
以前,穆罕默德的母亲每天都要担心他在街头的安全,“总怕他遇到未爆炸的弹药,或者被混乱的人群挤伤”,根本没有心思做其他事。
现在孩子白天在课堂学习,她终于能腾出时间,和邻居一起参与社区的小型重建工作,帮忙修补受损的房屋。
越来越多的家长像她一样,因为孩子有了“去处”,开始主动参与社区事务,原本沉寂的社区慢慢恢复了活力,从战争后的混乱中逐渐走向稳定。
![]()
艰苦条件下的学习坚守图景
走进加沙的临时课堂,最让人动容的场景,就是孩子们盘腿坐在地上,将笔记本平铺在膝盖上认真学习的模样。
“膝为桌腿”不是偶然,而是超80%复课班级的常态,由于多数学校在战争中损毁严重,能用于教学的教室本就有限,更别提充足的课桌椅了。
在哈赛纳学校的一间临时教室里,52个孩子挤在不到20平方米的空间里,有的孩子共用一本教材,轮流翻看。
![]()
有的孩子只有半截铅笔,却依然在笔记本上写得密密麻麻,艰苦的条件丝毫没有消减孩子们的求学热情。
即使教室的窗户没有玻璃,冷风不断灌进来,孩子们也会主动凑到黑板前,生怕错过老师讲的每一个知识点。
课间休息时,他们不会四处打闹,而是围坐在一起,互相交流笔记内容,孩子们膝上的笔记本。
有的封面已经磨损,有的纸页上还沾着灰尘,却都写满了工整的字迹,每一笔每一划,都藏着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对摆脱困境的决心。
![]()
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好地学习,老师们也付出了额外的努力。
老师每天都会提前半小时来到教室,用石块把黑板固定好,再把重点内容简化成简短的句子写上去。
老师还从家里带来几块旧垫子,分给坐在最前排的孩子,因为地面太凉,怕他们坐久了生病。
这样的老师还有很多,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孩子们求学路上的守护者,用自己的行动,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小小的学习天地。
![]()
复课的资源调配与覆盖智慧
要让25万学子重新走进课堂,绝非简单的“开门授课”,背后是UNRWA团队细致到每一支笔、每一处场地的资源调配。
负责复课统筹的马哈茂德每天都要对着地图标注:“北部要优先修复20所学校,那里有8万孩子等着上课;南部社区场地多,先征用230处做临时学习空间,”
针对不同区域的情况,他们采用“线下+线上”的分层模式,2.5万住在安全区域的孩子能到临时课堂上课。
剩下27.5万分散在偏远或有隐患区域的孩子,就靠社区广播讲课文、短信发练习题,确保没人被落下。
为了凑齐学习物资,马哈茂德和同事们跑遍了加沙的商户,跟文具店商量,把断铅的铅笔收集起来削一削再用”。
![]()
最终,他们联合商户凑齐了2万本笔记本、1.5万支笔,甚至还有热心人捐了旧课本,让孩子们能轮流翻看,
最让人揪心的是师资短缺问题,战争让很多教师离开了加沙,剩下的1200余名教师(含志愿者)要承担25万孩子的教学。
38岁的法蒂玛老师每天要上6节课,课间还要给心理脆弱的孩子做疏导:“有时候嗓子哑到说不出话,就写板书给孩子们看。”
为了减轻负担,UNRWA还组织教师培训,教他们用“游戏化教学”提高效率——比如用石子教数学、用儿歌记单词,让有限的师资发挥最大作用。
![]()
教育疗愈战争创伤的精神力量
在加沙的临时课堂里,孩子们笔记本上的文字,藏着比知识更珍贵的东西,那是战争无法摧毁的求学梦。
11岁的阿卜杜勒在笔记本最后一页画了个听诊器,旁边写着:“我要当医生,治好受伤的人。”
他的父亲在战争中失去了一条腿,这个愿望成了他每天认真学习的动力。
![]()
超70%的孩子都在笔记本上写下了类似的心愿:“当教师教更多人”“当工程师重建家园”,这些朴素的想法,成了他们对抗创伤的精神支柱。
刚复课时总是沉默地坐在角落,直到老师带着她和同学们一起种向日葵:“向日葵会朝着太阳长,我们也要朝着希望走。”
现在的莉娜会主动帮同学抄笔记,脸上也有了笑容,她的老师说:“有时候,同伴的陪伴、知识带来的成就感,比单纯的心理辅导更能治愈创伤。”
![]()
这种力量还在向社区蔓延,看到孩子们认真学习的样子,家长们自发组成了护学队。
每天早晚在路口接送孩子,街角的咖啡馆老板免费给孩子们提供热水,还在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的画作,上面写着“我们的未来”。
加沙的街头,原本散落的废墟旁,如今多了背着书包的孩子、守护孩子的家长,整个社区都因为这场“复课”凝聚起来,朝着“重建家园”的目标慢慢前进。
![]()
结语
战火停息后的加沙,25万学子用膝盖当课桌,在艰苦中撑起的不仅是求学梦,更是这片土地的希望。
从街头求生到课堂学习,从资源短缺到多方共济,从个人愿望到社区凝聚,复课早已超越教育本身,成为治愈战争创伤、重建生活秩序的力量。
那些膝上的笔记本、老师的坚守、社区的守护,都在诉说着:无论遭遇多大的困境,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向往,永远是照亮前路的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