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迪斯科时代的李春平们!
前一阵,慈善家李春平先生去世了!
消息传来时,北京的风还带着秋末的凉意,这个消息让人突然联想起上世纪九十年代,那些在迪斯科舞池里挥汗如雨的北京人,也想起了李春平。
李春平这个名字,听起来普通,可他的人生,怎么都和普通沾不上边。
1949年出生,生在革命干部家庭,年轻时是部队里的一员,后来转业进了北京电影制片厂,过的日子算不上富贵,但也有条不紊。
可命运的齿轮从不是按部就班地转的,后面,28岁的李春平因为和情敌起了冲突,丢了工作,被开除党籍,甚至蹲了几年劳教。
那几年他身体也垮了,肝炎缠身,兜里没钱,脸上没光,朋友见了都绕道走。
那会儿的北京,正是改革春风刚刚吹起,街头巷尾都是“下海”的传说,李春平混不下去,索性一咬牙,决定出国碰碰运气。
1978年的北京饭店,灯光璀璨,外宾云集,李春平在这里遇见了那位好莱坞女影星,说是“影星”,其实年纪比他大三四十岁,头发卷卷的,笑起来有点像电影里的老太太。
两个人的缘分很奇怪,说是“儿子+情人”也好,说是“伴侣”也罢,总之,在那个舞池里,她拉着李春平的手跳了一曲迪斯科,就此改变了他的一生。
后面李春平跟着她去了美国,十年后,女影星去世,李春平成了合法的丈夫,继承了大笔遗产。
北京老街坊提起李春平,谁不竖大拇指,“人家是真有钱,捐了三亿!”可有钱人的日子,也不是想象的那么轻松自在。
李春平把钱花在了慈善上,给孤儿院送东西,给养老院送钱,街坊们也都觉得这人够仗义。
那几年,他身边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财产监护权的争夺成了新闻的焦点,有人说他被无业女子骗婚,有人说他晚景凄凉,可这些声音,他大概都听不太清了。
李春平的故事,总绕不开两个字:传奇,可这种传奇,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幸运儿剧本,而是走一步看一步的生活本色。
你说他是“天上掉馅饼砸中了”,可没人看到他当年在北京电影制片厂门口,捧着一碗热豆浆发愣的时候。
你说他是“慈善家”,可他做慈善的方式,却像北京人日常的耿直——有钱就捐,遇到谁缺了就帮一把,自己也不计较回报。
1991年的北京,迪斯科舞厅里人头攒动,李春平穿着花衬衫,踩着节拍混在人群里,那时候的北京人,爱热闹,敢折腾。
李春平身上有种狠劲,别人不敢的事他敢试,别人不敢走的路他敢走,北京冬天的风再冷,也吹不散他骨子里的那股劲儿。
有人说,李春平有点傻,钱花得太快,也太不计较,可他自己心里明白,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走。
那些年他经历过最落魄的日子,也体验过最奢侈的生活,一个人最大的底气,不是有多少钱,而是无论什么光景,都活得明白,
晚年的李春平,生活变得安静了许多。
阿尔茨海默症让他很多事情都记不住,却还记得年轻时跳迪斯科的样子,家里保姆说,他有时候会坐在沙发上,忽然笑起来,嘴里念叨着“美国老太太”、“迪斯科”。
那些热闹的过往,像旧照片一样,偶尔在他脑子里闪回,2025年10月,李春平在北京一家医院安静地走了,身边没有家人。
新闻出来后,很多人唏嘘,有人说“命运玩笑开得太大”,有人说“钱终究没能给他带来归宿”。
可在我看来,李春平这一生,虽有遗憾,但也活得酣畅淋漓,他的故事像极了那个年代的北京——有风有雨,有笑有泪。
怀念迪斯科时代的李春平们,其实就是怀念那个人人敢做梦、敢折腾的年代,那时候的人,都有点傻气,都愿意赌一把未来。
李春平敢拼,也敢输,他用自己的方式,把命运跳成了一场派对,热闹过后,归于平静,可这热闹却足够让人记一辈子。
现在的北京,迪斯科舞厅早就没了当初的热闹,年轻人也很少再提李春平,可偶尔在老咖啡馆里,还是能听到有人说起他,语气里带着点羡慕,带着点感叹。
其实,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李春平,他们不是天生的赢家,只是敢于在生活里“跳一曲迪斯科”,即使最后一个人留在冷清的舞池里,也不后悔曾经的热闹和疯狂。
李春平的一生,不是教科书里的标准答案,而是藏在许多人心里的那个“敢想敢做”的影子。
你是否还记得自己的“迪斯科时刻”?
或许,怀念李春平,就是怀念那个你敢于放手一搏的自己,北京的风还在吹,夜色一如既往,只是,再也没有人,能像李春平那样,踩着迪斯科的节奏,把命运跳得那么热烈、那么洒脱了。
再见了,李春平,再见了,属于那个年代的人们。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