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安晚报)
转自:新安晚报
人生在世,坐卧行走中,不知不觉已欠下了无数的债。初始不察,及至人到中年,方知这些债并不是身外之物,而是人生走过的印记。
儿时,最早关于债务的记忆,是看到紧锁眉头的父亲坐在灯下拨拉着算盘,却不知每拨一个算珠,都像是在他的心头添下一块分量很沉的石头,有时他还会叹气:“下个月得省点,不然又要透支了。”少时的我认为债是可以还尽的,又怎知人生之债不光指的是有形有状的金钱,它还包括亲情之债、情谊之债、时光之债等等。正是这些有形和无形的债,织成了我们生活的纹理,镂刻出人生的轮廓,让生命在欠债偿债的循环往复中,一步步走向沧桑。
人一生欠下的第一笔大债,当是父母给予的肉身。这债由不得自我选择,而是与生俱来,且无彻底清偿之期。
慈父病重期间,我守在榻前,见他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仿佛要多吸一些,才够清算他一生的账目。父债子还,生死一场,无非就是债主和负债人的更迭,只是金钱之债,子努力尚能还清,而那些幽微难测之债,子又有何途径和能力去一一偿还?
母爱更是一笔算不清还不了的债。平素诸事缠身,好不容易抽出空来,回老家看看母亲,她见我提着大包小包,轻声说道:“回就回吧,哪里需要带上这么多的东西?”一次,见她正在庭院里晾晒被子,我赶忙上前帮忙,她嗔怪道:“不用,你一旁歇歇,平时上班也挺累。”我执意接过被子晾到绳上,然后取根小棍,学她从前的样子,一遍遍轻拂被子,扬起的细小灰尘,在阳光里飞舞。她递过来一杯热茶,说:“坐会儿,喝口茶。”我接过茶杯,她站在一旁,忽而觉得不知做什么好。唉,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之间,变得越来越客气了。也许我是想偿还什么,可她却不知该如何接受。母爱这份债,随着光阴的流逝,利滚利地涨着,任子女怎么努力,怕是永远也难以还清了。
不像金钱债,本金利息一目了然。2009年,我和妻子买了一套新房,与银行签了20年房贷,贷款合同上的一串数字,竟买断了我七千三百个日夜。走出银行,我感觉虽有了自己的房子,却又像是签下了一份卖身契。每月还贷日,手机提示音准时响起,我必东挪西借,赶紧还上。不过这笔债明码标价,反倒让为银行打工的我们还得心安理得。我也清楚这份债是我们自讨的,是我们自我选择生活方式时必须付出的代价。还清房贷的那日,忽觉无债一身轻,同时也感到有些手足无措。是啊,金钱债还清了,人生还有其他的债,等着我们去还:孩子读书的花费,一家老小的生活费,亲朋好友的人情往来……这些细水长流的债,悄无声息也会流成江河,只是有谁觉得这也是一笔笔债呢?
最让人感到沉重无比的,是那些用数字根本无法量化的债。比如欠妻子一场恋爱时的花前月下,欠孩子无数个陪伴的黄昏,欠兄弟姐妹无数个问候……我们这代人,自个儿吃尽生活的酸苦,却拼命想拥有房子、车子,到头来反倒是亏欠了自己。那个曾经心比天高、梦想纵横四海的少年,如今却安于蜗居于楼阁,是否也算对自己的一种背信弃义?这其中对自己欠下多少债,又该用什么来计量?
友情之债如流沙,握之越紧,流得越多。旧时好友如今一年能见上一面的也越来越少。各自忙忙碌碌,为事业,为子女,为亲情,约三次聚会能赴一次也算不错了,即便相聚也是另一段长时间的别离。席间共同的话语大多剩下了客套。吾闻弦歌知雅意,你却唯有举杯作苦笑,有些友情就是这样悄无声息地逾期了,却未接到续费的提醒。也有朋友欠我的,借款时信誓旦旦,而后杳无音信,其实我并不是心疼那些钱,而是为痛失一段友情而难过。
红尘中的每个人,都在巨大的社会网络中互相亏欠,互相偿还。说到底,人生就是一场负债之旅,我们欠父母以陪伴,欠妻儿以时光,欠亲友以关切,欠他人以善意。正是这些各种各样的债务,在网住我们的同时,也托住了我们。人生中欠下的每一笔债,无论大小,都是我们活着的证据。在得与失之间,我们每个人都在负债前行,这并不可怕,因为人生在世,我们就是在欠与还的循环中,一步步让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丰盈、越来越厚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