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微信改版,容易找不到尹哥的文章,大家记得把尹哥设为星标⭐️ 哦~
你是否也曾站在体重秤上,为那几斤几两的波动而焦虑?是不是总觉得“瘦=健康”而“胖=不健康”?
最新的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体重数字从来不是健康的唯一标准,脂肪的“居住地”才是决定你心血管命运的关键!
其实,如果各位读者朋友们仔细观察,也会发现,我们身边有些人体重正常,却还是得了糖尿病、心脏病,而有些人虽然“微胖”却活力满满、体检一切正常。
这背后的秘密,就藏在脂肪的分布里——尤其是内脏脂肪、皮下脂肪、甚至臀部和大腿的脂肪,它们在不同的性别中扮演着完全不同的角色。
今天我们要解读的这项研究,来自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的大规模数据分析,首次系统性地揭示了脂肪分布如何性别特异性地影响心血管老化。
它不仅回答了“为什么有些人老得快”,更指出了一个全新的健康干预方向:调整脂肪分布,或许比盲目减肥更重要!
![]()
01
研究队列以及实验设计
研究人员分析了英国生物银行中21,241名中老年人的影像学与生化数据,包括:
● 心脏MRI:评估心脏结构、功能、纤维化等126项指标;
● 全身MRI:量化内脏脂肪、皮下脂肪、肌肉脂肪浸润、肝脏脂肪等;
● DXA扫描:区分安卓型(腹部)和女性型(臀腿)脂肪;
● 血液样本:分析血脂、激素、代谢物等;
● 基因数据:用于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推断因果关系。
他们训练了一个机器学习模型(CatBoost),基于心脏影像特征预测每个人的“心血管年龄”,并与实际年龄比较,得到一个年龄差(age-delta)——正值为“老化加速”,负值为“老化延缓”。
![]()
△ 脂肪表型和心血管老化分析
02
脂肪分布存在显著性别差异
首先研究发现,脂肪分布在男女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女性拥有更多的腹部皮下脂肪(8.3±3.5L vs 6.0±2.5L)、肌肉脂肪浸润(7.9±1.9% vs 6.9±1.7%),以及臀股脂肪(4.8±1.6kg vs 3.6±1.2kg);
而男性则主要有更多的内脏脂肪(5.1±2.3L vs 2.8±1.5L)、腹部脂肪(2.8±1.2kg vs 2.3±1.2kg)和全身脂肪质量(23.9±8.6kg vs 20.1±7.0kg)。
这说明,男性和女性在脂肪储存策略上天生不同。
![]()
△ 脂肪表型分布
更有意思的是年龄对脂肪的影响:随着年纪增长,男女的脂肪会“搬家”。
女性每十年肌肉脂肪增加 11.7%,男性增加 9.8%;男性的内脏脂肪每十年涨 8.2%,比女性的 5.3% 快得多;而男女的腹部皮下脂肪都在慢慢减少,每十年降 4%-5%。
这说明,年龄越大,男性的内脏脂肪问题越突出,女性的肌肉“变胖”问题更明显。
03
哪些脂肪加速老化?哪些反而保护?
进一步,研究发布:不管男女,有 3 种脂肪都是心血管的“加速老化剂”,而且影响程度都很显著(P 值全小于 0.0001):
1. 肝脏脂肪分数:影响最大,β 值达 1.066(95% CI:0.835-1.298)。也就是说,肝脏脂肪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心血管年龄差就增大 1.066 岁。这很好理解,脂肪肝本身就和代谢紊乱有关,会间接拖累心血管。
2. 内脏脂肪:β 值 0.656,是第二大 “凶手”。内脏脂肪不像皮下脂肪“老实”,它会不断释放炎症因子,让血管发炎、弹性下降,进而诱发心血管疾病。
3. 肌肉脂肪浸润:β 值显著(95% CI:0.122-0.244),肌肉里混进太多脂肪,会让肌肉功能下降,还会影响代谢,间接加速心血管老化。
![]()
△ 肥胖与实际年龄的关系
总之,这三种脂肪的“催老效应”在男女身上都很明显,是不分性别的“公共敌人”。并且,糖尿病还会更加剧这种关系,使年龄差增加到3.43岁。
值得注意的是,BMI在预测心血管衰老方面远不如具体脂肪分布指标有力,这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体重正常的人仍有心血管风险,而有些超重的人却代谢健康。
04
男性怕腰腹,女性靠臀股
接着,就是本研究最重要的发现——有些脂肪只“坑”男性,有些只“护”女性:
对男性而言,腹部皮下脂肪(β=0.432,P<0.0001)和腹部脂肪(β=0.983,P<0.0001)都与心血管衰老加速相关。
而对女性,臀股脂肪(即形成“梨形”身材的脂肪)显示出保护作用,特别是在绝经前女性中。全身脂肪质量反而与有益的心血管变化相关。
研究用孟德尔随机化进一步确认:基因决定的臀股脂肪确实能减少年龄差(β=-0.96,P=8.7×10⁻⁴),说明这是因果关系,不是 “瘦的人臀股脂肪多” 的巧合。
05
为什么脂肪位置如此重要?
这一点,从研究中 BMI 与体脂分布的 “错位” 现象就能得到直观印证:
31% 超重的女性(BMI 处于 25-29.9 区间),其实际全身脂肪量却处于 “正常” 范围——她们很可能是 “肌肉型超重”,根本无需盲目减肥;
而在超重男性中,11% 的人体脂正常,另有 23% 的人看似体重未超标,实际体脂已达到 “肥胖” 水平,这正是我们常说的 “隐形肥胖”,核心问题就出在内脏脂肪超标上。
为什么体脂位置的影响会如此关键?研究者指出,不同部位的脂肪,其 “性格” 和作用截然不同。
内脏脂肪堪称代谢活跃的 “坏脂肪”,它会持续分泌促炎细胞因子和生物活性肽,这些物质会扩散到全身,不仅引发慢性炎症,还会加剧胰岛素抵抗,直接加速心血管老化。
研究中也发现,糖蛋白乙酰基——这种能反映长期炎症状态的标志物,与心血管年龄差的增大显著相关,这进一步印证了内脏脂肪的 “促老” 机制。
与之相对,臀股部位的脂肪则更像 “代谢缓冲器”,是有益的 “好脂肪”。
它能安全储存多余的脂质,避免这些脂肪沉积到肝脏、肌肉和内脏等关键器官,从而减少代谢紊乱的风险。
不仅如此,臀股脂肪还可能分泌更多有益的脂联素,这种物质能有效增强身体的胰岛素敏感性,对心血管健康起到保护作用。
![]()
△ 心血管年龄增量与NMR代谢物之间的关联
而在脂肪分布与心血管老化的关联中,激素扮演了不可或缺的 “调节器” 角色。
研究数据显示,雌激素的作用存在明显性别差异:对男性而言,雌激素是加速心血管老化的 “麻烦”,会显著增大心血管年龄差(β=0.481,P<0.0001);但对绝经前的女性来说,雌激素却是 “福利”,能缩小年龄差,起到保护作用。
与此同时,游离睾酮对男女都表现出益处,能降低心血管年龄差。
这也解释了为何女性在绝经前心血管老化速度普遍慢于男性,而绝经后随着雌激素水平下降,心血管疾病风险会急剧上升。
既然体脂位置这么关键,那多锻炼、减脂增肌有没有用呢?
研究给出了明确答案:有帮助,但并非万能!
数据显示,同样是肥胖人群,爱运动的人(每周至少达到 1200 MET 分钟,大致相当于每周跑步 3 次、每次 5 公里的运动量)比不爱运动的人,心血管年龄差更小(0.58 vs 0.99,P=0.007)。
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坚持运动,内脏脂肪对心血管年龄差的负面影响依然存在。
这意味着运动能起到 “减害” 作用,减轻肥胖带来的风险,但无法从根本上消除体脂位置不当的问题,因此精准控制体脂分布,才是维护心血管年轻态的核心关键。
06
小结
综上,这项研究彻底刷新了我们对肥胖与心血管健康关系的认知:决定心血管健康状态的关键,并非脂肪总量的多少,而是脂肪在体内的分布模式。
这意味着,无论是单纯看BMI,还是只关注体脂率高低,都无法精准判断一个人的心血管老化风险。
这一发现也给我们的健康管理提了个醒:别再死磕体重秤上的数字了!男性应着重减少内脏脂肪,多做核心训练会是有效方向;女性则不必盲目追求“瘦成闪电”,尤其是绝经前女性,适量的臀股脂肪其实是个宝。
而对所有人来说,基础防线是一致的:少喝高糖奶茶、少吃油炸食品,避免肝脏和肌肉被多余脂肪“入侵”,再搭配规律运动。
总之,脂肪不是敌人,放错地方的脂肪才是。与其跟着潮流盲目减肥,不如学会“精养”自己,根据自身性别特点,针对性地管理体脂分布!
撰文:Cathy|编辑:lcc
参考文献:
Losev V, Lu C, Tahasildar S, Senevirathne DS, Inglese P, Bai W, King AP, Shah M, de Marvao A, O'Regan DP. Sex-specific body fat distribution predicts cardiovascular ageing. Eur Heart J. 2025 Aug 22:ehaf553. doi: 10.1093/eurheartj/ehaf553.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844600.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