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中法战争的读者,大多知道黑旗军和清军在称呼对面的法军军官时,时常用上“X画兵酋”(X为从一到七的数字)、“X画兵头”、“兵头X画”之类的说法,而且也频繁采用更进一步的“X画”简称。
如观音桥战报里提到法军“五画与三画互相怨詈,因五画要战,三画要和,心志不齐,以至于败”。
刘铭传奏报里,也多次宣称“阵毙三画、五画兵酋各一人”、“阵毙三画、七画兵酋各一人”。
刘永福历史草宇宙里,更是出现了“法国即起大兵五千人马出仗来攻,挂帅大将七画李威吕(李维业)”的名场面。
![]()
黑旗军击毙李维业
这实际上都和越南人当时对法军的理解有关。
所谓“画”,便是galon,指制服上表示级别的条纹边饰,中法战争的基隆争夺战期间,下葬后的法军便经常被当地民众挖出来后取下首级和相关标识,以此邀功请赏。
1888年,河内出了本《法越兵书集》(Manuel militaire franco-tonkinois),该书便总结了当时越南人如何翻译从军士长到师级将军的各级法国军衔(喃字已经换成了同义汉字)。
![]()
今译
法语名称
越南译名
越南对应官名
军士长
Adjudant
官一圈白
少尉
Sous-lieutenant
官一圈黄
中尉
Lieutenant
官二
上尉
Capitaine
官三
少校
Chef de bataillon
官四
官管领
上校
Colonel
官五
官总兵
旅级将军
Général de brigade
官六
副统制
师级将军
Géneral de division
官七
正统制
![]()
![]()
由“圈”到“画”的演变过程,则大概发生在黑旗军当中。
![]()
法国画家笔下的黑旗军
以刘永福击毙安邺的纸桥之战为例,黑旗军此役战果在越南史书《大南实录》里的描述乃是:
是月初二日,刘团就城下挑战。辰,安邺方与陈廷肃住署会议,未及提说,忽报有兵来攻,即走回,率部属出城迎战。该团佯走,安邺策马追至纸桥,该团袭杀之。此次斩获五馘,三圈一即安邺,并二圈一,一圈一,无圈二。
到了刘永福笔下,则成了:
是年十月,法匪攻陷河内,奉调剿办,职员冒险当先,廛战经日,斩获法国大臣三画首级一颗,二画首级二颗,一画首级一颗,及杀散党颇多。
![]()
法国画家笔下的刘永福
总而言之,“三画”指的其实就是上尉,“五画”则是上校(以及中校),“七画”便是法军当时的最高等级军衔师级将军(相当于当时德、俄等国的中将、现代北约体系下的少将),因为元帅只是荣誉头衔,其实际军衔仍是师级将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