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7年那会儿,拜腾汽车手握84亿融资,号称要“干掉特斯拉”。
宝马i8之父和英菲尼迪前高管组成的豪华团队,却连一辆量产车都没造出来,反倒让300名北美员工一年吃掉5000万零食。
84亿为何造不出一辆车?谁该为这场闹剧负责?
![]()
84亿像一阵风,吹过拜腾的账本
2020年,央视直接点名,批评拜腾“烧光84亿元,却造不出量产车”。
这不仅仅是一句批评,更是对一个曾经明星企业的最终盖棺定论。
想当年,拜腾的起点高得让人眼红,宝马i8之父毕福康坐镇,英菲尼迪中国区老大戴雷操盘,这阵容放在哪里都是王炸。
![]()
资本更是趋之若鹜,腾讯、富士康、一汽集团排着队送钱,短短四年,84亿融资轻松到账。
南京政府也给地给政策,1200亩的工业4.0基地拔地而起,一切都预示着一个“中国特斯拉”的诞生。
可谁能想到,五年时间一晃而过,拜腾连个正经的样车都没造出来,钱倒是一分没剩。
最让人咋舌的,还是那些刷新三观的骚操作。
![]()
北美办公室300多人,一年零食费高达5000万人民币,算下来每人每天光是零食就要花掉450元。
这是什么概念?普通上班族一周的伙食费,还不够他们一天的零嘴钱。
这些零食还不是普通的薯片可乐,全是进口高档巧克力、有机水果干、小众品牌坚果,办公室活脱脱成了高端超市。
![]()
如果说这只是小打小闹,那在“面子工程”上的投入就更离谱了。
销售员的制服,非要从法国空运,找殿堂级设计师定制,一套成本好几千,比普通工人一年的工资还高。
更夸张的是名片,一盒成本上千块,用进口特殊纸张,带烫金还镶嵌金属装饰,拿在手里比钱包还沉。
![]()
2020年北美CES展会,为了撑场面,拜腾花30万美元把一辆概念车空运到美国,展会结束又海运回来。
这一来一回,够买三辆中端电动车了,就为了展台上那几分钟的闪亮登场。
这些看似风光的操作,除了赚点眼球,对造车一点帮助都没有,反而加速了资金的消耗。
真正用于汽车核心研发的资金,占比还不到总投入的15%,绝大部分钱都花在了这些没用的地方。
![]()
管家心态,害死主人
如果无节制的挥霍是加速器,那么混乱的内部管理,就是拜腾失败的致命根源。
两位核心创始人,毕福康和戴雷,在公司发展方向上存在严重分歧。
技术出身的毕福康,一门心思想搞研发、拓海外市场,而深谙中国市场的戴雷,则主张先聚焦本土、搞品牌营销。
![]()
两人谁都不服谁,从公司战略到资源分配,吵得不可开交。
甚至会为了概念车发布会谁先发言这样的小事,都能争得面红耳赤。
高管内斗直接导致了公司内部拉帮结派,员工还不到一千人,副总裁却有29位。
不同派系在技术路线上各执一词,今天定了这个方案,明天另一个派系上台又全推翻重来。
![]()
研发工作根本没法推进,大量时间和资金就这样被浪费在了无休止的内耗上。
这种“管家心态”,恰恰是问题的核心所在。
钱不是他们的,公司也不是他们的,他们只是高薪请来的“管家”。
管家的心态是什么?是维持表面的光鲜,是争取个人的地盘和待遇,而不是真正为这个家的未来负责。
![]()
对比一下,蔚来李斌被称为“2019年最惨的人”,小鹏何小鹏甚至通过变卖房产来缓解资金压力。
他们是主人,公司是他们的孩子,哪怕砸锅卖铁也要救活。
拜腾的高管们呢?公司一有危机,毕福康第一个跳槽去了另一家造车公司当CEO。
这种行为,很合理,但却很致命。
![]()
这就怪了,创业公司请职业经理人,本来想用专业能力加速成功,怎么反而成了绊脚石?
问题就出在“时机”上。
创业初期,企业就像一个新生儿,求的是生存,是破釜沉舟的决心。
这个时候需要的是父母的拼命,而不是保姆的专业。
你让一个按部就班的保姆去带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结果可想而知。
![]()
只有当企业长大成人,进入成熟期,需要规范化管理时,职业经理人的专业价值才能真正体现。
拜腾错就错在,创业期用了成熟期的管理说明书,结果只能是水土不服。
别人的车,是怎么造出来的?
就在拜腾走向崩溃的同时,曾经的“造车新势力四小龙”中的另外三位,却在跑出完全不同的轨迹。
![]()
11月1日,各大车企的10月成绩单出炉,蔚来和小鹏的月交付量都达到了4万台以上,双双创下了历史新高。
理想汽车虽然数据稍逊,但其市场费用率只有0.6%,堪称成本控制的典范。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答案很简单:创始人牢牢掌控着方向盘。
蔚来李斌,在公司最艰难的时候,到处求人,放低姿态,甚至被戏称为“丐帮帮主”。
![]()
小鹏何小鹏,在公司缺钱时,二话不说卖掉了自己的房产,继续给公司输血。
理想李想,更是以其对产品和市场的深刻理解,亲自把控每一个关键决策。
他们的身上,有一种共同的东西,叫做“主人翁精神”。
这种精神,是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既讲节约又讲效果;是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既不讲节约也不讲效果的反面。
![]()
再看看股权结构,蔚来、小鹏、理想的创始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保持着对公司的绝对控股。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决策的最终责任人是明确的,利益的最终绑定人是清晰的。
而拜腾呢?它的股权结构复杂,创始人更像是一个个“职业经理人”的组合,缺乏一个真正能说了算、能负总责的灵魂人物。
这种差异,在顺流时或许不明显,一旦遇到逆流,就是生与死的区别。
![]()
拜腾的悲剧,不是孤例。
在大洋彼岸,曾经明星创业公司Juicero,融资1.2亿美金,推出的榨汁机售价400美元,结果被发现只能榨出他们自己卖的预先包装好的果汁包,用徒手挤压效果也一样。
最终,公司倒闭,成了硅谷最著名的笑话之一。
背后的原因何其相似:资本催熟,团队豪华,却唯独缺少了一个能把公司当成自己命的“主人”。
![]()
资本是放大器,它能把你的优点放大,也能把你的缺点无限放大。
当你是一个真正的主人,资本会让你如虎添翼;当你只是一个高级管家,资本只会加速你的堕落。
下一个“拜腾”,会从哪里冒出来?
2023年6月,拜腾主要关联公司正式走向破产清算。
![]()
那个曾经号称投资110亿打造的1200亩生产基地,杂草长得比人还高,设备闲置,水电全停。
历经六次拍卖流拍,最后才被京威股份以8.18亿的底价接盘,连当初投入的零头都不到。
2024年3月,更有消息曝光,拜腾欠下的税款高达4048.5万元,到倒闭都没还清。
这场荒诞的商业悲剧,终于落下了帷幕,但它留下的教训,才刚刚开始发酵。
![]()
如今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进入了残酷的淘汰赛阶段,资本也变得越来越理性。
投资人不再轻易被“豪华团队”的故事所打动,他们开始更深入地审视股权结构,更在意创始人是否还牢牢掌控着方向。
但是,拜腾的幽灵或许还会在别的领域飘荡。
任何一个被资本追逐的风口,都可能催生出下一个“拜腾”。
![]()
如何避免重蹈覆辙?这里有一份“创业公司健康度诊断清单”。
第一,问问自己,公司到底是谁的?创始人是否还保持着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和责任感?
第二,查查账本,钱都花在刀刃上了吗?是花在了核心研发和市场开拓上,还是花在了零食、名片和头等舱上?
第三,看看团队,是真的在一条船上,还是各怀鬼胎?高管团队里,是合伙人占多数,还是职业经理人占多数?
第四,想想初心,创业的初心还在吗?是为了创造价值、改变世界,还是为了圈钱上市、套现离场?
拜腾的倒下,给所有企业都上了一课。
![]()
资本可以为你铺路,但不能替你奔跑;团队再豪华,心不齐也没用;行业再风口,不脚踏实地也会摔下来。
归根结底,创业是一场关于“所有权”的终极考验。
只有真正的主人,才会在风雨来临时,选择坚守,而不是逃跑。
![]()
结语
拜腾的悲剧,根源在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错误错配,是创业期用错了“说明书”。
随着资本回归理性,这种“伪明星企业”的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价值创造才是唯一出路。
对此,你怎么看?你认为创业初期,创始人到底该不该放权?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