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洲镇“蓝朋友”蓝染文创项目为村集体每年增收10万元。 封开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码上关注
聚焦“百千万工程”
广东肇庆封开县,贺江蜿蜒流淌,像一条碧绿的丝带,串起了青山、稻田和散落的古村落,天然勾勒出一道优美的“几字湾”。三年前,这片丰饶的乡土资源还“养在深闺人未识”,短短几年间,它已蝶变为驱动县域振兴的“黄金走廊”。
“百千万工程”正迈向“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时刻,封开县的贺江碧道画廊景区用实实在在的数据说话:今年1至8月,景区接待游客量达到61.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4亿元,同比分别飙升20.09%和41.52%。这串亮眼数字背后,是封开县从生态修复、村容提升到产业“穿珠成链”的一整套系统打法,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地生根的真实写照。
景村一体
江岸“零工业”“零餐饮” 全县851栋房屋“改头换面”
“粤桂一家亲,共护一江水。”贺江是粤桂两省区的界河,其治理天然带有跨区域协作的基因。封开主动牵手广西梧州、贺州,不仅在水环境保护上协同立法,还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拧成一股绳,推动全流域共治、共建、共管。
近年来,为了留住江岸的自然野趣,封开坚持“零工业”“零餐饮”的铁律,大力推进岸线复绿和林分优化。据统计,封开累计完成林分优化1.75万亩,新种下的乡土树苗达81.3万株。这份对生态的执着,也让封开成功入选了全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试点县。贺江干流封开段累计建成了47.2公里的碧道,曾经让人头疼的劣Ⅴ类水体和黑臭水体基本不见踪影。“以前江边很多枯竹杂乱无章,我们清理了6000多簇,补种上本地的阔叶树,就是想让大家能‘透林望见河、走近去赏河’。”封开县一位负责此项工作的同志介绍道。
贺江在今年被评为“广东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生态岸线绿道全线贯通。驱车行驶在贺江边,视线所及,米黄色的墙面、浅棕色的装饰线条、橙色的坡屋顶农房点缀在青山绿水间,构成一幅和谐的田园画卷。这正是封开推进“景村一体”风貌提升工程后最直观的变化。
为了兼顾效果与成本,当地将沿岸区域划为“精品段”和“非精品段”,分别采用了“真石漆+半坡顶”和“乳胶漆+小坡檐”的不同工艺。前者凸显文旅地标感,后者则注重经济实用与整体协调。截至目前,全县已有851栋房屋“改头换面”,沿线自然村全部达到了美丽宜居的标准。
走进江口街道的台洞村,更能感受到改造的精细。设计师团队深入挖掘岭南建筑特色,提取青砖、坡檐、木质格栅等元素,对村里近90栋农房进行了“一户一策”的个性化设计。村里的污水处理站,结合光伏发电和智能监控技术,被打造成了一处“微景观”,昔日的“污水沟”,如今成了村民休闲散步观赏的“景观河”。
资源活化
闲置宅基地变主题民宿群 乡村故事全网播放量破9亿
在封开,“产业融合”不是生硬的拼凑,而是对沉睡资源价值的深度挖掘与重塑。当地秉持“修旧如旧,功能焕新”的理念,让不少闲置资产重新“活”了起来,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发展新路。
贺江边上的“贺江别苑”,前身只是一块不起眼的闲置宅基地,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这里不仅建起了获评“国家丙级旅游民宿”的主题民宿群,还探索出“住宿+体验+文化”的复合经营模式;贺江水上休闲运动中心,引入皮划艇、摩托艇、水上飞人等新潮项目,创单日最高接待3000人的纪录;大洲镇的“蓝朋友”蓝染文创项目,不仅为当地带来了150个就业岗位,更为村集体每年增加了实打实的10万元收入;更高阶的融合思维体现在台洞片区的“粤桂五乡人”项目上,通过引入专业运营团队,以“风貌塑形+产业赋能”双轮驱动,不仅建起了青创中心、直播基地等平台载体,还同步引进了丝路茶驿、特制酱油酿造基地等独具地方风味的产业。
封开还系统梳理了县域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让文化真正“活”起来、“火”起来。贺江边的台洞村,有一个别称——“励志新村”。这个名字源于1994年那场特大洪灾后的重建历程。如今,村里的感恩亭、清风廊以及竹林中的廉洁课堂,不仅是村民休憩的场所,更沉淀为凝聚党群情感、传承奋斗精神的地标。“我们深挖当年抗洪重建的历史细节,把‘励志’‘感恩’‘廉洁’这三个核心元素提炼出来,打造成我们村独一无二的文化IP。”台洞村的负责人自豪地说。这个生动的乡村振兴故事,后来还登上了央视《山水间的家》栏目,全网播放量突破9亿,每年吸引近百批次的研学团体前来参观学习。
协同发力
巧用“以地换地”等方式 腾挪超6000亩连片土地
在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实践中,封开并非单打独斗,而是注重体制机制的创新与社会力量的协同,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组合拳”。
通过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封开巧用“以地换地”等方式,成功腾挪出超过6000亩的连片土地,为后续的产业项目落地备足了空间。“家底”也要盘活,农村“三资”管理改革,让43份不规范合同得到清理,12宗集体资产通过线上平台公开招标,确保了集体利益最大化。
社会力量的参与同样可圈可点。央企中铁二十三局、十二局等,以“公益+微利”的模式投入2150万元,参与了298栋农房的风貌改造;来自高校的“双百行动”团队也深入乡村,发挥专业优势,开展墙绘美化、电商直播带货、庭院绿化设计等帮扶活动。一个“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群众主体、高校助力”的多方共建格局正在封开形成。
截至目前,贺江沿岸所有行政村的集体年经营性收入均已超过15万元大关,其中更有7个村突破了20万元。核心村的村民,人均年收入也稳步增长至2万元以上。这些实实在在的数字,勾勒出一条以绿色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封开路径”。
微评
深入肌理盘活闲置资源“活用绿水”重塑乡村业态
封开的实践,贵在系统思维。从源头的生态治理,到村容村貌的“美颜”,再到闲置资源的“点石成金”,以及地方文脉的“活化传承”,环环相扣,逻辑清晰。他们没有满足于简单的“穿衣戴帽”,而是深入肌理,重塑业态;他们也没有止步于“守住青山”,而是积极探索“活用绿水”。无论是“景村一体”的精细设计,还是“五维联动”的产业模式,或是多方参与的共建机制,都体现出一种因地制宜、求真务实的态度。当绿水青山真正开始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回到家乡创业生活,“百千万工程”的宏伟蓝图,便在这贺江之畔,有了最真实、最温暖的底色。
统筹:蔡雯 董淑云 采写:南都记者 蔡雯 通讯员 李楚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