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志恒(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
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一,战略思维全面深化,产业体系建设、实体经济发展成为“十五五”时期首要战略任务。
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首要战略任务是科技创新,创新打头阵,产业排第二,战略思路是以技术单点突破为驱动力,推动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而到“十五五”时期,首要任务调整为产业体系建设和实体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同样重要,但居于产业之后,转变为服务于产业的后置支撑。战略思路转变为以体系化的产业建设为主战场,牵引并承载关键技术的突破。
战略思路调整背后是双重动因的推动:一是发展阶段转变。DeepSeek等成就表明科技革命已进入产业转化的关键阶段,创新必须可落地、能应用,深根于产业土壤中,才能避免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两张皮”,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实体经济的支撑。二是竞争范式转变。大国竞争已从技术单点较量,升级为产业链、供应链的综合博弈。面对此起彼伏的科技封锁、贸易冲突与地缘风险,整个产业体系的韧性与竞争力,已成为国家经济安全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明确制造业的支柱地位,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的关键是“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是从国际经验看,制造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该比重一旦过高,将加剧资源环境压力,引发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反之若比重过低,则会拖累经济增长,削弱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与国际竞争力。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日本、德国制造业比重长期稳定在20%左右,为其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支撑。二是从产业发展规律看,制造业保持合理比重的时间越长,工业化的技术和物质积累越雄厚。美、英等国都是靠大力发展制造业,成为经济大国强国;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后,其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较快,“产业空心化”问题凸显,产生较多负面冲击。三是从内部发展需要看,我国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不仅关乎发展,更关乎安全。我国制造业仍面临“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等问题,同时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矛盾仍未化解,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仍然紧迫且重要。
第三,规划具体发展路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要从优化制造业梯队、促进服务业发展、夯实基础设施、优化市场环境四个方向着力。
一是优化制造业梯队。传统产业方面,要巩固优势,推动技术改造升级,促进重点产业在国内有序转移,提高相关产业全球竞争力;涉及产业8个,包括矿业、冶金、化工、轻工、纺织、机械、船舶、建筑。新兴产业方面,要完善产业生态,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把新兴产业发展成核心支柱产业;涉及产业4个,包括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未来产业方面,要创新监管,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多试错空间,同时加大创业资金等要素支持;涉及产业6个,分别为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
二是促进服务业发展。《建议》指出,实施服务业扩能提质行动;提高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水平,推进服务业数智化。服务业发展不仅能解决就业问题,更对降低制造业成本、推动制造业价值链迈向中高端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夯实基础设施。预计未来财政支持力度将向“新型基础设施”倾斜,包括信息通信网络、全国一体化算力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新型能源基础设施、现代化水网等。
四是优化市场环境。一方面,加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优化基础制度规则,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市场退出等制度,让要素更好地聚集、流动,为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支撑。另一方面,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形成优质优价、良性竞争的市场秩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