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现在为止,日本核污水陆陆续续的排了两年,按照科学家最初的预测,核污水的辐射已经在太平洋泛滥了。
没想到在这个节骨眼上,日本又爆出一个惊天大瓜,他们的辐射检测仪竟然造假,这再度让人们开始提心吊胆起来。
辐射检测仪造假的问题有多严重?中国还要继续买日本水产品吗?
 ![]()
10月30号,日本千代田技术公司一纸声明简直像颗炸雷,把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安全遮羞布撕得稀碎。
他们供的3615台辐射检测仪器,居然全是没做质检就伪造合格证明的“问题货”!
 ![]()
你可能想不到,这种弄虚作假的行为并不是最近才发生的,实际上从三年前就开始了,一直隐瞒到现在。
这些有问题的设备,很多是核电站员工随身携带、用来检查自己受到多少辐射的小型检测仪;另外一些,则是负责监控核废料存放点里空气粉尘是否超标的装置。
可以说,它们本应是保护工作人员健康和防止核污染外泄的关键保障。
 ![]()
但更让人担心的是,有懂行的人进一步发现,部分被动了手脚的仪器,甚至负责在核废水排海前进行最终检测。
连那种专门测量“铯-137”的日立阿洛卡R-1000型号检测仪,竟然也存在造假问题。
而且这造假手法也不是贴个假标签那么简单,简直是“技术流”造假。
 ![]()
据披露,千代田公司的操作人员直接在设备软件上动了手脚,通过调整内部参数,让仪器即便没有真正进行检测,也能直接显示出“一切正常”的虚假数值。
举个例子,他们在校准伯托公司产的LB123型检测仪时,压根没有使用放射源进行实际测试,而是把过去存档的旧数据翻出来,改个日期就冒充成新的检测结果。
这套操作需要对仪器内部的程序非常熟悉,明显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提前策划好的。
 ![]()
毕竟按照正规流程做检测,既耗时又费钱。
而跳过这个环节,不仅能够满足东京电力公司的交货时间,还能省下一大笔检测开销——这完全是一种走捷径占便宜的做法。
而最让人看不下去的是,东电和日本官方事后给出的解释,态度十分应付,明显没把这事认真对待。
 ![]()
东电说“我们还有其他仪器监测,员工健康不用担责”,福岛县政府也跟着帮腔,说“没发现仪器质量问题”。
可稍微想想就知道漏洞百出:要是核心仪器能随便造假,那“其他仪器”的可信度又有多少?那些天天在核污染区干活的工人,难道要靠运气保命?
更讽刺的是,东电早就把造假刻进DNA里了——2002年就曝出过近20年篡改29份安全纪录,2011年核事故后明明堆芯熔毁了,偏说只是“损伤”,现在又来这套,谁还敢信他们的话。
 ![]()
千代田倒是发了道歉声明,说“向相关人员致以深切歉意”,还保证“其他地方没类似问题”。
但连造假原因都没查明白,也没说怎么处理已投入使用的问题仪器,更别提给可能受影响的员工赔偿了,这道歉跟没说一样。
说实话,核辐射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仪器就是核设施的“眼睛”,现在连眼睛都造假了,这安全防线不就等于直接拆了吗?
毕竟谁也知道,核辐射的威力可不是闹着玩的。
 ![]()
短时间内接触大剂量辐射,人会很快出现恶心、头晕、呕吐和浑身无力等症状;如果情况严重,还可能出现便血或昏迷,这是因为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受到了直接损伤。
更可怕的是,辐射会像“隐形杀手”一样破坏人体细胞里的遗传物质,相当于在身体里埋下隐患,可能过很多年后才突然导致白血病、甲状腺癌等严重疾病。
 ![]()
如果是怀孕期间或准备生育的女性受到辐射,还可能伤害胎儿发育,造成畸形、智力受损等问题,甚至影响子孙后代的健康。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但直到今天,当地仍有数十万儿童被认定为事故受害者。
从这就能看出,核辐射的危害有多么深远。
而核辐射最让人防不胜防的,是它会通过海鲜悄悄地进入我们的食物链。
 ![]()
海水里即便只含有微量的氚、铯-137这类放射性物质,也会先被水中的浮游生物吸收。
随后,小鱼吃了这些浮游生物,大鱼又去吃小鱼。
在这个过程中,放射性物质会像滚雪球一样,在生物体内层层叠加、不断累积。
最终,那些被人类捕捞上来的海鱼,体内有害物质的浓度可能比周围的海水要高出几百倍甚至更多。
既然日本都爆出仪器造假了,那现在日本的海产品到底还能不能吃呢?这事儿还真不能一概而论。
 ![]()
根据今年4月我国国家原子能机构发布的检测数据,在福岛周边采集的海水及海产样本中,各类有害放射性物质的含量目前都处于安全标准以内。
到了6月,海关总署也发布了新规,开始有限度地允许日本部分符合要求的区域向我国出口水产品。
不过,像福岛、东京都在内风险最高的十个地区,仍然被明确禁止进口。
这意味着,目前能够进入中国市场的日本海鲜,都必须严格遵守我们的监管要求:相关生产企业需要重新登记备案,每批货物必须随附日方出具的卫生合格及辐射检测证明,并且在入境时还要接受我国海关的抽检复核。
 ![]()
但即便这样,心里还是得打个问号。
毕竟之前刚曝出过检测仪器造假的事儿,日本自己的监测数据可信度本来就打了折扣。
虽然中国有独立取样检测,但海洋环境太复杂了,洋流一变化,核素分布就可能不一样,一次两次的检测结果也不能保证长期安全。
外交部不也说了,单次正常不算数,得靠长期监测。
再说了,生物富集是个慢过程,现在没超标不代表几年后没问题,这风险确实没法完全排除。
 ![]()
至于说重启日本海产品收购靠不靠谱,关键得看“监管能不能跟上”。
这次开放不是无条件的,相当于给日本海鲜设了好几道“门槛”:产地要合规、企业要注册、证明要齐全、进关要检查,只要有一样不合格,立马就能叫停。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自己的防控措施还是挺严的,比单纯听日本那边说“安全”要靠谱得多。
但问题的核心还是信任——东电之前篡改安全记录、隐瞒堆芯熔毁,现在又出了仪器造假,这么多次失信之后,就算有检测报告,大家心里的疙瘩也不是那么容易解开的。
 ![]()
说实话,谁不想放心吃海鲜呢?但核安全这事儿容不得半点侥幸。
现在能买到的日本海鲜,虽然经过了层层检查,风险确实降低了不少,但要是实在不放心,选国内的海鲜或者其他国家的产品也挺好。
毕竟吃东西图的就是个安心,没必要跟自己的健康赌运气。
 ![]()
说到底,重启收购是基于当前检测数据的谨慎选择,不是彻底放开“不管了”。
但只要日本那边还在排核废水,只要他们的监管信誉没彻底恢复,大家的担忧就不会消失。
最理想的情况,还是得有真正独立的国际监测机制,让全世界都能盯着核废水排放和海鲜安全,这样才能让人真正放下心来。
毕竟食品安全这事儿,从来都不是一份报告就能一锤定音的。
https://api.jinantimes.com.cn/h5/content.html?catid=161&id=5159954
https://www.toutiao.com/w/1836275200552972/?target_app=13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