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养儿防老”,可我怎么感觉,现在是“养儿防‘坑’”呢?尤其是在东莞这种地方打拼大半辈子,本以为人情世故都看淡了,结果一桩婚事,直接把我打回了“新手村”。
前阵子,亲家母一个电话打来,商量儿子结婚的“上亲”礼数。她那边列得清清楚楚:姑姑、姨、舅舅、外婆,一共五家亲戚。每家,红包两千,配上两瓶五粮液、一条“家天下”香烟,再加一包喜糖。我拿着笔一算,光这一项,两万五就没了。心想,行吧,一辈子一次的大事,该讲究就得讲究。
可没过几天,微信“叮”一声,亲家母又发来消息,说之前算漏了,他们老两口自己。语气轻描淡写,内容却像颗炸雷:父母俩人,得一人一个万把块的红包。我心里咯噔一下,这可不是“漏了”,这是“升级”了啊!
昨晚跟老公念叨这事,他还挺乐观:“亲家一人一万,那烟酒啥的,总该省了吧?”我白了他一眼:“你敢问?问就是‘还有呢’,这叫‘开盲盒’,越开心越慌。”
果不其然,今天亲家母主动来电,客客气气地问我们男方有啥风俗。我们俩在东莞待久了,早就成了“风俗绝缘体”,只能老实回答:“没啥讲究,简单点好。” 顺着我这“简单”的台阶,我小心翼翼地探了句口风:“您二老那两万红包,我们包了,那烟酒是不是就……”
电话那头顿了顿,传来一个字:“要。” 紧接着又补充:“哦,外婆那份烟酒可以免了。” 我赶紧道谢,心里却盘算着,这一下就省出小三千,也算“捡回个钢镚”。可没等我喘口气,对方又抛出新规矩:“还有,上亲家里没结婚的小孩,也得给红包,四个呢,你们看着给,六百、八百、一千都行。”
这还没完!我想起订婚时给的那一万零一块的“万里挑一”改口钱,又问:“那改口钱,订婚给过了,婚礼当天是不是就不重复了?” 亲家母这次倒爽快:“不用给了,给了我们也不收,会换种方式给儿媳妇的。”
挂了电话,我整个人瘫在沙发上,脑子里全是数字在飞。这哪是嫁儿子,这简直是“渡劫”啊!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可这哪是家务事,这分明是一道复杂的数学题,还带附加条款和隐藏条件的。
有时候真想不通,我们辛辛苦苦把儿子养大,盼着他成家立业,怎么最后感觉像是在完成一项“付费项目”?婚礼的初衷,不应该是两个相爱的人,在亲友的祝福下开启新生活吗?什么时候变成了一场关于人情、面子和金钱的“大比拼”?
或许,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吧。我们这一代人,夹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既要遵循老一辈的“规矩”,又想活出自己的“简单”。说到底,钱多钱少都是身外物,只要孩子们真心相爱,日子过得红火,我们当父母的,就算“亏”点,又算得了什么呢?只不过,这“亏”得有点让人哭笑不得罢了![捂脸]
以上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和借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