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2日,演员温峥嵘遭遇了一场现实版《盗梦空间》。
网友同时刷到三个直播间:A直播间里穿红衣的她在推销39.9元的平价项链,B直播间里白衣的她正聊演技,C直播间里素颜的她却在卖面膜。
更离谱的是,三个“温峥嵘”连话术都一模一样,反复念叨“它就是好用啊,我很爱我很爱”。
网友瞬间炸锅:“温老师这是学会了影分身术?”
真相很快浮出水面,这并非温峥嵘勤快,而是无良商家用AI换脸、录播抠图合成的虚假直播。
商家盗用她过往的直播素材,通过技术手段伪造新内容,甚至开发了智能互动系统自动回复用户问题。
事实上,温峥嵘早在2025年4月就发视频打假,声明自己仅有一个官方认证账号,并支持粉丝举报盗播直播间。
有粉丝曾在一天内举报了18个仿冒直播间,直言“根本举报不过来”。
事件发酵后,温峥嵘团队联合公证处建立直播内容区块链存证系统,试图用技术反制技术。
![]()
近年来,AI技术已成为造假者的手段,张文宏被换脸推销蛋白棒,刘涛、张柏芝等女星被合成进面膜广告,甚至有商家用AI生成传承千年苗方传承人。
虚假形象推销医疗器械。
这些乱象背后是欺诈产业链的规模化升级。
单个侵权直播间搭建成本不足千元,却能24小时跨平台滚动播放。
假货问题更令人触目惊心。
黄圣依夫妇直播间卖出的被子被曝填充物是陌生人的头发,某明星带货的减肥果”实为普通食品,却靠职业弹幕人刷瘦了20斤的假评论误导消费者。
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互联网违法广告罚没款超1.1亿元,但处罚力度远不及黑产利润。
为何乱象屡禁不止?
根源在于造假成本低而维权成本高。
艺人维权需投入大量资源取证,平台监管滞后,而《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虽于2025年9月施行,但商家通过遮挡水印、动态模糊等手段轻易规避。
网友一针见血:“直播带货快成诈骗博览会了,真货假货全靠猜!”
![]()
国内明星却扎堆直播,甚至出现拍戏不如带货的怪象。
这种收割逻辑同样蔓延至企业界。
某些科技公司不钻研火箭卫星,却沉迷于放贷业务,打开APP满屏是借贷广告;一些品牌产品被曝光质量问题后,罚款却轻如挠痒,如某药房虚假宣传仅罚120万,相比暴利不值一提。
消费者的觉醒或许是转机。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明星住着亿万元豪宅,真会用自己推销的百元面膜?”
如果技术只用于制造虚拟偶像,如果商业只追求流量收割,那么受损的不仅是消费者权益,更是整个社会的信任基础。
正如温峥嵘所言:“技术不该成为欺骗的工具,真诚才是最后的防线。”
当技术跑在监管前面,当明星光环成为割韭菜的镰刀,普通人唯一的自救方式是用脚投票。
拒绝为虚假营销买单,警惕所有完美人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