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关系到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建议大家认真看一看。
前一段时间,一纸公文悄然落地,国家药监局发布了《中药生产监督管理专门规定》,将于2026年3月1日正式施行。这份长达数千字的规定虽未明说“全面禁止中药针剂”,却为中药生产戴上了紧箍咒。
其中明确规定中药注射剂在恢复生产前需完成上市后的研究和评价,这无异于给那些缺乏科学验证的中药针剂敲响了丧钟。
![]()
这份被称为“中药监管专门规定”的文件,犹如一记打向中药针剂的重拳。规定要求,中药注射剂恢复生产前,持有人必须完成上市后的研究和评价,并提出补充申请。
这意味着,那些原本靠着“历史经验”蒙混过关的中药针剂,如今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临床科学证据。而这自己会要了它们的老命!
更意味深长的是:规定特别强调“中药注射剂不能引用或者共享检验结果”,彻底堵住了有些针剂还想走捷径的可能性。
回想那些年,中药针剂仿佛拥有不死金身——一边是层出不穷的不良反应报告,甚至死亡报告,一边却依然在医院大行其道、大发横财。如今,监管的闸门终于落下。
中药制剂的前世,始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里那些汤、丸、散、膏、丹、酒等剂型;东汉张仲景更是开发了坐剂、导剂、洗剂等十余种剂型;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系统收录了1892种药材及近40种成药剂型。
但古代医家的智慧停留在了口服用剂。把草药制成浑浊的药水儿直接注入儿童的血管?成人的身体?这堪称是“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最失败的联姻”。
中药注射剂本身只是一个特定历史产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因为穷得叮当响,为应对抗生素短缺而仓促上马的替代方案,万万没有想到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这种成分和功效不详不明的玩意儿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据数据统计,2017年,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中药注射剂达到惊人的979个,涉及生产企业200多家,品种138个。据有关专业媒体统计,2017年仅在我国公立医疗机构端中药注射剂的销售规模达就到惊人的1021.5亿元。
古代中医曾告诫:“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渍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宜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若他们知道后人将复杂成分的中草药直接注入血管,恐怕会在坟墓里辗转反侧吧!
![]()
部分中药针剂不仅谋财,而且害命。中药针剂的罪行簿,早已血迹斑斑。
在中国一年卖了6个亿的中药注射剂:刺五加注射液,再次出现致死案例。
据《新京报》今年报道,家住安徽阜阳的李先生反映,其父亲因头晕前往阜阳市中医医院就诊,被初步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医生开出了刺五加注射液治疗方案。随后不久,其父亲出现意识模糊等症状,最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患者大概率是发生了由中药注射剂引起的过敏性休克。”某药剂专家在分析病历抢救记录时向媒体表示。
已成功进入第三批全国中成药集采的刺五加注射液最早诞生于1977年,是一款纯中药注射剂。其主要成分是由植物刺五加的茎及叶,提取有效成分制成。因被认为具有扩张血管、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环等功效,临床上被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冠心病、心绞痛合并神经衰弱和更年期综合症等病人身上。
由于适应症广泛,刺五加注射液的市场规模近年来一直在扩大。2019年市场规模才1.98亿元,4年后,已经飙升至6.56亿元,其中城市公立医院和县级公立医院为主要的应用场地。
1996年,《中国法医学杂志》就报道了静滴双黄连粉针剂引起过敏性休克尸检一例。这种被列为“全国中医院治疗急症的首批必备药物”的中药针剂,却在无声无息中夺走了生命。
报道明确指出“该药尚存在许多问题,常引起医疗纠纷”。
遗憾的是,在惊人的销售成绩背后,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直备受争议。
早在2006年6月,中药注射剂鱼腥草注射液就被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暂停上市。在此前18年内,这种注射液已经报告不良反应5000例,严重不良反应222例,导致死亡35例。
2009年,青海大通县一名患者注射双黄连注射液后发生不良反应死亡。
2011年,苏中药业集团的生脉注射液被发现多起不良反应,被召回三万余支。
2012年6月,食药监总局发布关于脉络宁注射液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称2011年内共收到有关脉络宁注射液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1500例,其中严重病例报告189例。
2017年9月,红花注射液和喜炎平注射液四批次药品在山东、新疆、甘肃等多地出现十多例不良反应,被食药监总局紧急召回。
2022年1月11日,莲必治注射液因造成急性肾功损害,成为国内首个退市的中药注射剂。
鉴于中药注射剂频频引发的不良反应事件,从2015年起,有超过47种中药注射剂被要求修改说明书或临床使用限制。
这不过是冰山一角。2017年,香港卫生署通报一起个案:一名注册中医处方的“㾀风散”药粉中含有未标示的西药成分“扑热息痛”,导致一名64岁女士急性肝衰竭。
虽然这不是针剂,但同样揭示了中药制剂监管的乱象——明明标榜“纯中药”,却偷偷加西药来确保“疗效”。
中药针剂的不良反应,从简单的皮疹发热,到严重的过敏性休克、器官衰竭,应有尽有。
它们披着“天然无副作用”的外衣,行着“谋财害命”的实事——这不禁让人感叹:这哪里是治病,分明是修仙,只不过修仙渡的是劫,这里渡的是患者的命。
![]()
希望这次中药针剂的退场,能成为一个深刻的教训:凡是入药的救命东西,一定要经过双盲实验的考验。
什么是双盲实验?这是一种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在药物临床试验中应用广泛。“双盲”指的是参与实验的双方,即受试者和研究人员,都不知道具体谁接受了真正的药物,谁接受的是安慰剂。
这样做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排除主观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质量问题尚可以通过现代工艺的提升得到改善,在不少医生看来,中药注射剂现在存在的更大问题是疗效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
为什么双盲实验如此重要?因为它能排除心理因素的干扰。人的心理对身体的感受和疾病的恢复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当我们知道自己服用的是有效药物时,可能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积极的暗示,觉得自己会更快好起来。这种心理上的安慰可能会让我们感觉症状有所减轻,但实际上并不是药物本身起到了治疗作用。
现代医学的药物研发、审批都必须遵守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这是所有科学研究发展到今天从逻辑和实证上建立的硬核原则和标准,只有按照这样的标准研发出来的药物才会有真实的疗效和可靠的安全性。
![]()
一种现代药物从动物试验开始到人体试验完成并批准上市,一般要10年以上。
反观中药针剂,许多都是在“老祖宗的经验”这杆大旗下,绕过了严格的科学验证,直接进入人体,包括儿童和婴儿娇嫩的身体里......难以想象那些父母明明那么爱自己的孩子,却眼睁睁看着那些浑浊的草药水被注射进自己孩子稚嫩的身体。
没有双盲实验的保护,患者就成了事实上的小白鼠——而且还是付费的小白鼠。
从传统的丸散膏丹,到现代的注射针剂,中药走了一条急功近利的捷径。而在监管新规下,中药配方颗粒生产被要求“优先使用符合中药材GAP要求的中药材”,这或许预示着:中药的现代化必须建立在科学和标准的基石上,而非简单的剂型创新。
无法通过双盲实验的任何灵丹妙药都承担不了“药”的名称,都应该被毫不犹豫地抛弃!
----- THE END------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